坐落於湖南省岳陽臨湘市的原6501絕密地下軍事工程,工程巨大,迷霧重重,被譽為「中國地下長城」和地下迷宮。該工程耗時7年,耗資數億,迄今尚未完全解密。
臨湘市,位於湖南省東北端,北部與湖北省相接,北臨長江,西傍洞庭,素有「湘北門戶」之稱。境內桃林河、坦渡河、源潭河蜿蜒北注長江,東北角的黃蓋湖為湖南省第二大湖。
臨湘文化深厚,龍窖源是瑤族先民「飄洋過海」的早期「故鄉」,臨湘嗡琴戲和十三村被列為湖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臨湘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竹木之鄉」「茶葉之鄉」和「有色金屬之鄉」。
6501工程始建於1965年,是依中央軍委和國防部1965年第1號令建造而被命名為「6501工程」。
該工程不但隱蔽,對外也極其保密,當地群眾以為是部隊在挖礦。到上世紀70年代初期,施工人員基本將一座山掏空,但並未完工。1973年工程突然停工,洞口被堵上。
現在工程已經解密,部分對外開放。
每個來此參觀的人,都對龐大的工程,嘆為觀止。
該工程分上、中、下三層,上下相通,洞洞相連,如入迷宮,山洞全長17公里,面積80多萬平方米,大洞設計可通火車,小洞均可供汽車行駛。
6501工程雖然對外開放,但留下諸多謎團待解。一種可信的說法是,該工程是為了儲存戰備石油而建。
解密材料顯示:1965年1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了「絕密」中發(65)45號文件:《關於批准建設大同、岳陽兩個煉油廠的通知》。其中,建設湖南嶽陽長嶺地區戰備油庫,施工隊伍稱「石油工業部6501生產隊」, 對外稱石油工業部6501工程。
1965年12月,石油工業部通知設計單位長嶺煉油廠「進山入洞」。計劃將年加工能力為150萬噸的煉油廠,「靠山入洞隱蔽」起來,將京廣線的鐵軌通過桃礦的連接線通到山洞,達到隧洞可通火車、汽車,使成千上萬噸油品、物資、機械設備全在洞內運轉開來。工程規模幾經變動,由每年加工原油150萬噸擴大到250萬噸。
曾任中石化洛陽石化工程公司的副總工程師張彬文,1966年至1968年間在6501山洞工程工作,時任洞內工藝安裝設計負責人和審核人。
據他回憶,經過一年施工圖設計後,大家歸納出存在的24個極難解決或根本無法解決的大難題:一旦著火,狹窄的「巷道」,消防車無法開進去,如何救火?正在操作的工人如何逃生?「豎井的塔類如何吊等。
長嶺煉油廠史料記載:「1965年12月,石油部通知設計單位,長嶺煉油廠『進山入洞』;…… 1968年2月29日,因銀水洞內建廠防爆等一系列問題無法解決,石油部決定煉廠『出洞下山』,仍在路口鋪長嶺一帶建廠。」
1968年5月,國務院同意長嶺煉油廠搬出山洞。
後來,6501工程為何繼續上馬?是作為地下戰備工程還是用作其它等,仍是迷霧重重,諸多歷史細節期待釐清。
不管怎麼說,該工程舊址作為近現代重要歷史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使用價值,應該合理保護開發利用。
2014年4月18日,岳陽市政府將6501地下軍事工程公布為岳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範圍是:以洞口為起點,四向各至30米處,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範圍外50米處。(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