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兵工廠,上海包建,武器仍裝備我軍,舊址破敗,輝煌遠去

2019-08-22   獨家檔案

坐落於安徽省寧國市霞西鎮的原國營聯合機械廠,是「三線」建設時期由上海5家工廠包建的一個隸屬於五機部生產手榴彈的兵工廠。該廠搬走後,舊址衰敗,輝煌難再。

寧國地處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東北側,地處皖南山地丘陵區,東鄰浙江,西靠黃山,連接皖浙兩省七個縣市,是皖南山區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

霞西鎮位於寧國城市中西部,處於寧國地理版圖中心,中津河、皖贛鐵路、揚績高速縱貫全境。該鎮為低山丘陵區,中津河自南至北貫穿全境。霞西鎮山川秀美,毛竹蓄積量位居全市第一。

1965年,上海鋁材廠、鍋爐廠、木材廠、箱鎖廠和長征電鍍廠在寧國縣包建聯合機械廠,軍工代號526廠。

526廠主廠區位於霞西鎮,六車間位於鳳形山的寧國耐磨材料總廠舊址等地。

1966年,526廠投資30多萬元,修公路22公里,至霞西段當年建成通車,至上門段1971年10月建成。

1967年,526長開始建造廠房,第二年建成試產。1969年上半年開始生產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的67式木柄手榴彈。

進入上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自行研製手榴彈,出現了一大批改良型木柄手榴彈。

67式手榴彈於1967年完成定型,解決了63式手榴彈存在的投擲時早炸、易受潮瞎火等嚴重問題。

在「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下,67式手榴彈迅速成為了國內乃至全世界數量最大、裝備最廣的一種手榴彈。此手榴彈,現仍是我軍的制式裝備。

1981年起,上海小三線軍工企業的管轄和生產任務作出調整,由上海後方局劃歸上海機電局,開始軍轉民。

相關資料顯示:1985年5月,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上海市將「小三線」兵工廠資產土地2140畝、固定資產原值5600多萬元無償移交給當時的寧國縣政府。

1985年5月,526廠車間移交寧國縣後,先後有兩家企業廠在此生產。後來,此地塊被一家房地產公司開發高檔花園式商住小區。

寧國縣政府對小三線資產的保護、利用、改造採取了務實靈活的做法,將小三線資產交給一批善於經營的企業家和能人經營。

寧國對小三線資產的利用成效獲得了上級政府的高度評價,被經濟界人士譽為成功利用小三線資產的範例。(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