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向乖巧,很擔心他長大後變成「老實人」,我該怎麼辦?

2022-05-05   母嬰和育兒

原標題:孩子一向乖巧,很擔心他長大後變成「老實人」,我該怎麼辦?

文/竹也媽咪

生活在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似乎要具備「直播」的能力,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才能讓更多人發現和認可自己。「老實」,這個原本在過去是褒義詞的形容詞,正被越來越多人嫌棄,特別是被越來越多家長嫌棄。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娃能夠靈活一些,具有反抗精神,敢爭敢搶,而不是太過老實,乖巧聽話,被人欺負。

比如竹媽的好朋友林雪,家有一個特別乖的女兒,總是很乖地吃飯睡覺,很乖地把玩具、零食分給其他小朋友,家長的命令幾乎都不反抗,總是很順從、很省心。但林雪雖然照顧孩子不費力氣,卻沒有真正放寬心,反而各種擔心:「孩子太老實以後會不會吃虧?」「孩子太老實不懂拒絕怎麼辦?」「孩子太老實,是否要考慮二胎,讓她多一個兄弟姐妹的支持?」……

對此,你怎麼看呢?在竹媽看來,老實確實並非好事,他意味著孩子缺乏反抗精神,逆來順受、不懂拒絕、不求改變,這樣的孩子將來很難收穫真正的幸福!

德國心理學家海茨進行過一次調查,以2至5歲的兒童為對象,分成具有反抗精神和沒有反抗精神的兩個測試組各100名進行調查,一直到孩子青年期進行追蹤調查。結果表明:具有反抗精神組中84%的孩子,長大後是非分明、意志堅強;而另一組孩子長大後,大部分人自主能力差,僅有24%的孩子表現不錯。

是的!老實其實上是一種偷懶,懶得去自主思考,懶得去自我爭取,懶得拒絕說「不」,這雖然省去了很多力氣,卻也讓人無法真正快樂。

比如,一個明明很討厭吃青菜的2歲孩子,在家長的要求下餐餐吃青菜,不反抗也不拒絕,雖然青菜的營養是補充了,但孩子每頓飯都味同嚼蠟,甚至因為吃了青菜而影響了食慾,自己的內心並不是真正的開心。不跟家長反抗「不吃青菜」,自然避免了反抗所需要的大吵大鬧、眼淚汪汪、大聲說「不」,不用忍受家長的說教和訓斥,但同樣也失去了家長因為孩子不愛吃青菜而做出改變的機會——製作更精緻美味的食物、用其他獎勵作為交換鼓勵孩子吃青菜、用其他方式代替吃青菜等等。

反抗,是孩子經過自主思考而做出的一個行為,它代表了孩子勤于思考,更有助孩子認識自我;它代表了孩子不畏強權,更有助孩子意志磨礪;它代表了孩子敢於求變,更有助孩子創新探索。

那麼,如何培養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避免孩子長大成為「老實人」呢?竹媽給家長們三個建議:

建議一、不要過於強勢

孩子年幼的時候,缺乏和父母抗爭的能力,父母的態度往往決定了孩子能否持續擁有反抗精神。有的父母過於強勢,總要求孩子聽命於自己,堅決不允許孩子忤逆自己的想法,孩子每一次的反抗都因「胳膊擰不過大腿」而失敗,那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想反抗了。

聰明的家長,並不是想著如何把孩子馴化成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事事替孩子包辦,而應儘可能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孩子能一直擁有「反抗的能力」。

建議二、啟發孩子閱讀

打開閱讀這扇大門,孩子就通往了幸福之路。閱讀,不僅能讓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會幫助孩子啟發思考,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該怎麼做」,自然也就更懂「要不要反抗」「怎麼反抗」。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我們能夠教給孩子的畢竟有限,但書本能夠教給孩子的確實無窮,是孩子「保持活力」的大關鍵。從小跟孩子一起親子共讀,這將是你將來最不會後悔的事。

建議三、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有不少家長,總是「黏糊糊」的,喜歡整天跟孩子膩歪在一起,比如孩子明明自己一個人玩得很開心,非要一直打擾孩子,一會兒要送牛奶送水果,一會兒又要和孩子一起玩,再一會兒又問孩子要不要看繪本看電視。如此經常打斷孩子,孩子沒有自己成長的獨立空間,沒有時間去思考,自然「反抗精神」也會被慢慢消磨殆盡。

育兒先育己,想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家長和孩子都需要有獨立的空間,彼此獨立,成就彼此成長。

不知道,你們同意竹媽的說法不?作為家長,你更想要一個乖巧順從的孩子,還是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孩子呢?快來評論區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