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骨折脛腓骨骨折是什麼呢?日常生活中該怎樣去避免?

2019-06-25     兒童骨科醫生邱俏峰

邱醫您好!我受傷時由於外力撞傷,右腿脛腓骨骨折,呈螺旋狀,受傷脛骨骨折位置為腿骨中間,,於受傷後3小時內做了隨內釘手術,對接較好,15天拆線,20天出院,出院後30天拆石膏時複查,骨痂剛開始成長,癒合情況不理想,我想問下,有什麼方法可以使得骨痂的成長速度加快一點呢?

首先:脛腓骨骨折因為血運的關係,癒合一般都比較慢。可以口服仙靈骨葆膠囊促進骨折癒合治療,增加營養,平時多吃魚蝦海鮮,豆製品多曬太陽。我們今天就圍繞脛腓骨骨折講講。

什麼是脛腓骨骨折

1,脛腓骨是脛骨與腓骨的合稱,是人體中腿部的骨骼。

脛骨幹單骨折、脛腓骨幹雙摺、腓骨幹單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為常見,10歲以下兒童尤為多見。其中以脛骨幹單骨折最多,脛腓骨幹雙摺次之,腓骨幹單骨折最少。

2,脛骨是連接股骨下方的支承體重的主要骨骼,腓骨是附連小腿肌肉的重要骨骼,並承擔1/6的承重。

3,脛骨中下1/3處易於骨折。脛骨上1/3骨折移位,易壓迫膕動脈,造成小腿下段嚴重缺血壞死。脛骨中1/3骨折淤血瀦留在小腿的骨筋膜室,增加室內壓力造成缺血性肌攣縮。脛骨中下1/3骨折使滋養動脈斷裂,易引起骨折 延遲癒合。可分為單純脛骨骨折、單純腓骨骨折和脛腓骨同時骨折。

脛腓骨骨折症狀及危害

腓骨幹骨折的症狀有哪些:骨折後通常表現為有局部疼痛,形體畸形、腫脹並且會有以症狀

1.脛骨的位置表淺,局部症狀明顯。脛腓骨骨折引起的局部和全身併發症較多,所產生的後果也往往比骨折本身更嚴重。要注意有無重要血管神經的損傷,當脛骨上端骨折時,尤其要注意有無脛前動脈、脛後動脈以及腓總神經的損傷;還要注意小腿軟組織的腫脹程度,有無劇烈疼痛等小腿筋膜間隙綜合徵的表現。

2.應注意觀察肢體的外形、長度、周徑及整個小腿軟組織的張力;小腿皮膚的皮溫、顏色;足背動脈的搏動;足趾的活動、有無疼痛等。此外,還要注意有無足下垂等。往往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在骨折本身所產生的後果更嚴重。

造成脛腓骨骨折病因

直接暴力:常見於車禍傷、重物打擊、擠壓傷或槍擊傷等,暴力多由外側或前外側而來,多為粉碎或橫斷骨折,雙骨骨折時骨折線通常在同一平面,常為開放性損傷,軟組織損傷嚴重。

間接暴力:多為扭轉或傳達暴力,如跌倒、高處墜落,多為螺旋或斜行骨折,脛骨中下1/3處為其形態學改變之處,是其應力集中區,易於發生骨折,雙骨骨折時骨折線腓骨高,軟組織損傷較輕。

脛腓骨骨折怎麼辦

採取非手術治療

低能量導致的單處閉合性骨折,移位和粉碎輕微,應行閉合復位長腿石膏固定,逐漸負重。

石膏固定在膝關節0°~5°屈曲位,患者能夠耐受時及早扶拐負重鍛鍊。2~4周後改為完全負重。4~6周後,長腿石膏需換為髕骨負荷石膏或骨折支具。大約18周癒合,依骨折類型以及軟組織損傷程度不同,癒合時間存在差異。

手術治療

一般專業骨科大夫會對骨折進行緊急評估,即評估骨折的類型,根據評估結果採取治療方法

1、交鎖髓內釘固定術:是成人脛腓骨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法;

2、經皮鎖定鋼板內固定術:適用於兒童骨折、肺栓塞、多發性肺挫傷的患者;

3、外固定架治療:如開放性骨折傷口污染較重,內固定手術感染風險較高,應先行外固定架治療,待3-4周傷口癒合後行二期手術。

遇到突發情況

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況且可以明確已經發生骨折或者懷疑此部位有骨折,可以就地取材,取一些骨片、骨條,甚至硬紙板,對骨折端進行臨時固定。若合併有傷口或者開放性骨折,建議用乾淨的毛巾對局部傷口進行簡單的加壓包紮,同時呼叫120,等待專業醫生救護。

脛腓骨骨折護理

心理護理

由於患者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會產生多慮、不安、對治療失去信心,擔心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時,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思想負擔重,護士要主動美心和體貼患者,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

生活護理

由於生活不能自理,肢體功能障礙,長期臥床,機體免疫力低下,易引起各種併發症,需要加強基礎護理,經常協助坐起、拍背,以防墜積性肺炎;患者多飲水,以防泌尿系統感染;協助患者勤翻身,更換體位,用熱水擦背,受壓部位給予按摩及保暖。飲食應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富含膠原、微量元素及維生素A、C豐富的食物,以補充足夠的營養,促進傷口癒合及機體恢復。

如何預防這類骨折

脛腓骨骨折,主要因為直接的暴力,間接的暴力和勞損所導致的,所以說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避免小腿部位直接的外力打擊或者是避免車禍傷,以及小腿部位的擠壓傷。避免這情況發生

正常活動時一定要避免踝關節的扭傷和小腿部位的扭傷,以免導致間接暴力引起脛腓骨斜型或者是螺旋型的骨折發生。平時一定要多注意保暖避免受涼,避免長時間的跑,跳及登山的活動,以免導致小腿部位肌肉肌腱出現過度的牽拉,從而就會在肌肉肌腱止點部位,脛腓骨撕脫性骨折的發生。

最後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過度使用身體,保護好自己,養成預防意識!

祝平安健康(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STg7mwBJleJMoPMYq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