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家孩子6個月了,出生後就發現兩條腿有點不一樣,沒有在意,現在更加明顯了,大小越來越明顯,長短也有差別,去檢查,結果說兩條腿相差1.0厘米,我們很擔心,以後會長好嗎?」
哪些原因會引起雙腿不一樣大小和長短不一致呢?
- 髖關節發育不良,有些髖關節發育不良,單側脫位或半脫位,一般會有雙腿大小和長短有差別。
- 單側肢體肥大,原因不明,除了雙腿不一致,上肢和雙肺,腎臟等都會不同大小。
- 先天性雙下肢不等長,原因不明,原來只有不等長,孩子會走路後,除了長短,大小也會逐漸出現不同。
- 其他原因引起的骨骼肌肉和神經系統發育不良的直接或間接發育不良。
雙下肢大小,長度不一致會有什麼影響?
主要看原發病,例如髖關節發育不良,隨著孩子長大,因為關節脫位半脫位,可以引起腿的大小,粗細差距越來越大,有些會引起骨性關節炎,發生疼痛。
腿的長短不一致,導致以後走路不平衡,因為孩子時刻都在成長,其他骨關節和脊柱因為不平衡,容易引起膝外翻,髖關節發育不良,骨盆傾斜,脊柱側彎等問題!
腿的大小不一致,我們現在還無法直接改變它,但可以通過其他方法改善。
雙下肢大小和長度的差距,是如何逐漸加大的?
對於大小我們直接改變不了,但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的方法,在糾正長短的過程中,促使短腿長得粗壯一些。
為什麼短的腿長得比長的腿細小呢?因為負重少。鍛鍊和使用可以讓我們的上下肢變得粗壯,健身房那些肌肉發達的壯漢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短的腿因為負重少,不得不把大部分體重用腳尖來負擔,也就是足底前部替代腳後跟進行負擔。而因為跛行,行走的時候大部分推進身體前進的任務落在長的那條腿身上。
也就是每走一步,長腿用的力氣大,短腿用的力氣小,久而久之,長腿越來越粗壯,短腿相對比較細小,而長度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小孩的腿長度生長是需要重力刺激的,長腿受到的刺激多,長得快,短的那一側骨骺受到的壓力小,因而長得慢,造成差距長度的差距逐漸增大。所以,孩子雙腿長度差距如果已經造成腿的受力不平衡,後面可能差距會逐漸增大。
既然知道發生原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消除長短的差距,讓雙腿負重平衡,走路儘可能平衡起來。
一,還沒走路之前,如果有原發病,例如髖關節發育不良,需要糾正它,如果沒有找到原發病或者改變不了的,可以暫時不管。
二,孩子開始走路後,就要開始干預,一開始一般雙腿長度差距不會太大,可以給孩子穿帶了特製鞋墊的鞋子,或者鞋子的鞋底加厚的鞋子,當然,只是腿比較短的那一側需要加厚,長的一側不需要。加厚的幅度需要測量雙腿差距。
長度的差距通過鞋墊來消除,負重差別也因為長度的恢復,而縮小,甚至相同,那雙腿的生長也會更加平衡,其他骨關節也不會因為不平衡而發生進一步的變化。
長度控制後,需要讓孩子多走路,多玩耍,多戶外活動,適當曬太陽,注意營養均衡,防止其他疾病對生長的影響。
三,如果長度差距無法控制,逐漸增大,超過2.0厘米,則需要考慮手術了。
手術干預的方法有幾種:
一種是比較長的一側以骨骺阻滯術來暫時限制生長速度,短的一側不要限制,也就是讓比較長的腿等等短的一側,等長到差不多了,在釋放長的一側的生長,如果再次發生長短不一致,則再次進行手術。
第二種方法,是直接長的一側直接縮短。有些雙腿差距特別大的,可以用這種方法。
第三種方法是,個子比較矮小的孩子,腿的長度本來就不是很長,可以用短腿延長的辦法,這種方法時間長,有一定風險,也比較辛苦。
能不能預防呢?
雙下肢生長不一致,現在來說是無法預防的,只能見招拆招,例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一旦發現,儘早進行治療,那麼很可能不會對以後生長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