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李九松,在無錫南下塘遊船聽戲,最後竟去了阿福茶館吃晚飯

2019-05-19   一怪食志




早就和小阿福約好,給「阿福茶館」寫篇推文。

阿福茶館就在南下塘鐵樹橋堍,全國百佳茶館。

電話剛來,正巧,江南地區家喻戶曉的「老娘舅」,也來無錫探訪「阿福茶館」的掌門人,小阿福,哈哈哈,湊到一齊,熱鬧熱鬧!

左二起:李九松,江南地區家喻戶曉的"老娘舅"。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表演藝術家、藝術顧問。方艷華,著名女滑稽戲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梁定東,上海電視台文藝中心高級編導。其代表作小品《徵婚》。小阿福,無錫電視台主持人。

《老娘舅》,是由東方電視台投資拍攝的情景喜劇,從1995到2007年,總共經歷了12年時間,李九松在劇中飾演老娘舅。

吳方言里,「老娘舅」通常指那些有威望、講公道的年長者。

李九松老師的名字據說很有說頭,跟我一樣,自然災害,頭上只有蓬蓬鬆鬆的九根頭髮,因而得名。

哈哈,真實性如何,未經「老娘舅」本人審鑒。

小阿福,本名馬軍,無錫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因主持一系列的阿福節目而聞名。

南下塘134號「阿福茶館」的掌門人,正是小阿福。

「阿福茶館」,西傍古運河,東依南下塘,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據稱由五戶人家的私房改建而成,面積400來平。我已去體驗數次,有幾個亮點介紹給怪粉們:






一樓的分隔格局沒有規律,大小不一,各具特色。

有透明開放的臨街卡座,有船型餐檯的小聚空間,有枕河碼頭的露天散位,更有南下塘唯一的臨河「廊下廳」,至少我認為是唯一。


廊下廳,好不容易找到兩張資料照片

廊下聽雨,被小阿福認為是「阿福茶館」的一絕。

很多人專等陰雨天造訪,既欲體驗戴望舒「雨巷」,油紙傘和丁香姑娘的意境,又可聆聽似廣東絲竹名樂「雨打芭蕉」,愁情別緒的小資情調。

只可惜,即使多雨的江南,也機會難求。小阿福告訴我,他已在茶館廊廳「人工降雨」,讓客人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能「廊下聽雨」。

當第一腳踏進茶館時,客人多會被地面所吸引,光可鑑人。

這要說到一百多年前,無錫某大戶人家出重金(傳說,一塊磚十兩銀)買了一批京師官府用的小金磚鋪設自己的私宅。百年後,政局變革,族人盡逃,房屋廢棄。

小阿福結緣小金磚於阿福茶館一樓主廳,大約有一百多塊。這批小金磚經百年歲月的浸潤,已打磨成銅鏡般耀眼,自然包漿厚重,人見人愛。

再說「阿福茶館」的軟裝。茶館裡所有的掛件、裝飾、擺物,均透著主人的學識品味。比如一進大門,隔斷上方的一小小匾額,上書「茶酒」二字,雖書家吳濤無考,但兩字書寫大氣規整,又契合茶館宗旨,主人喜歡,客人也多有讚譽。

再有,用茶餅做成裝飾畫,幾處作為茶台的老磚,老門板改製成的餐桌……總之,一磚、一畫、一物、一茶、一器,都是小阿福用心淘來的。

小阿福拿出一款「曼峨生普」老茶,邊泡邊說:「這款茶的特點就一個字,苦。苦後才能甘來。」

挺有辯證法的。


怎麼會想起開茶館呢?我問。

這還得從十四年前說起。那時,電視台做阿福節目,向杭州、蘇州兄弟台學習,文化一定要跟市場結合,他們的實體茶館做的很成功。

當時無錫公花園有個老書場,平時客流不多,與小阿福一拍即合,第一家阿福茶館由此誕生…

無錫第一家茶館名為「慶仙茶館」,一百多年前開的,抗日戰爭時期遭破壞,由榮家將老館子遷移至榮巷,成為了「榮巷戲館」,機緣巧合,榮巷打造歷史街區又與小阿福結緣,打造「榮巷戲館·阿福茶館」…

這麼多年,小阿福除了自己的主持人工作,同時沒間斷茶館戲館的事務,既熟悉了這一塊市場和業務,又為南下塘這片店的開辦夯實了基礎。

五年前,南下塘「古運河·阿福茶館」開業,整個茶館定位「小茶、小酒、小曲、小菜」,以小博大,小中見大。

於細節處,卻能看到大情懷。

五年來,影響逐年擴增,同時也漸漸贏得了消費者的口碑。每逢周末座無虛席,平日晚間也幾乎滿員。

名氣大了,榮譽也多了。阿福茶館有著「全國百家茶館·最佳主題茶館」的稱號,無錫僅此一家,江蘇也僅此一家。主人小阿福還是「中國茶協茶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介紹了一圈茶館回頭,別怠慢了老爺子「娘舅」啊!微胖、眯縫著小眼睛、九根蓬鬆頭髮、一臉慈祥的老娘舅,走到哪裡,哪裡都是歡聲笑語。

我和小阿福陪著「老娘舅」,乘小划船游古運河,從黑龍譚渡口到南禪寺淘沙巷,一個來回,趁著陰雨天幾分涼意,老爺子興志頗高。

拍了一通照片後,有人提議,給老娘舅的老伴讓個位子,給他們倆拍張照,老娘舅一本正經地說,回去我們就辦離婚了,還拍什麼照?

大夥哄堂大笑:「離婚,也得拍離婚照啊!」

晚飯期間,上了一道「紅燒河豚魚」,老娘舅又開口:「我今年86了,活到這個年齡也不容易,現在吃划不來了。」又引得滿席一樂。

阿福茶館平時兼顧戲曲、曲藝界的藝術交流活動,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藝術家經常造訪。「老娘舅」也是其中一員。

茶館裡曲聲繞樑,日日不絕,錫劇、評彈、淮劇、滑稽戲,輪番上陣。

上海著名滑稽戲藝術家阿慶和小阿福

這些小茶、小曲的體現,是實實在在的,甚至茶館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客人只接待四人以下的。

我環顧四周,整個茶館一樓,未見有大桌頭。

我對小阿福說,這樣可能不合適吧,拒絕那麼多客人,生意難道不受影響?

小阿福仍是滿臉微笑著回答我,堅持自己的特色,以小見大,這是我們辦茶館的宗旨。


老娘舅他們上海來了七八個人,晚餐怎麼安排呢?我有些疑惑。

小阿福說,樓上還有一個大包間,可以坐十四五個人呢。不過,這個大包間一般不對外開放,只是朋友間交流用。

樓上的包廂叫「聚福堂」,紅漆的對開大門,金色的門釘和輔首。裡面空間很大,牆上掛著字畫,西側一方小戲台,客人喝酒吃菜的同時,可以點自己喜歡的戲曲選段欣賞。


阿福茶館的菜肴是地道的無錫本幫菜,小阿福特彆強調,菜肴只求傳承保留,創新放在第二步了。

所以茶館的菜肴,主要吸引的對象是,外地的客人和本地想嘗正宗地道本幫菜的朋友。


一怪沾老娘舅的光,蹭了一頓地道無錫本幫大餐,梁溪脆鱔、響油鱔糊、傳統酥鯽魚、紅燒河豚魚、紅燒排骨、四喜麵筋……菜名都如雷貫耳了。

僅說說其中兩道——

糖醋酥鯽魚。乍一看,像我們小時候吃的紅燒鯽魚,但入口決然不一樣。

阿福茶館用的幾位老廚師年齡都在50歲上下,既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年富力強。此道菜用古法泡製,骨頭(無錫人把魚刺說成骨頭)特別酥鬆,輕易可下咽。

我平時很少吃鯽魚,主要因為嫌刺小且多,然而這道菜吃起來,全無後顧之憂,大小骨頭全能嚼得動,既美味又可口。

梁溪脆鱔。這是一道傳統無錫老菜。

做這道菜的師傅,當年在全省的比賽中獲得過第三名,鱔魚現殺現燒現烙現做現吃,茶館的廚房離餐桌很近,不超過25秒,夾起一塊入口,輕輕一咬斷成三段,像餅乾一樣酥鬆脆。

建議此時不用筷子,用手拿,吃後舔舔手,意猶未盡。

喝著酒聽著曲兒,趁著氣氛濃烈,大家請老娘舅表演個節目。

盛情難卻,86歲的李九松老師,上台唱了一段錫劇《珍珠塔》選段,字正腔圓,韻味濃濃……唱完後他說,有十幾年沒唱錫劇了,今天一唱感覺特別好。

著名女滑稽藝術家方艷華,也為大家唱了一段錫劇經典曲目《紅花曲》中的選段「錫山惠山」。

我好奇請教,上海的名角,怎麼對無錫本地的戲曲這麼熟悉?

方老師解釋說,錫劇實際影響很大,上海人也非常喜歡,因為錫劇的曲調特別的美……


夜已深,情亦濃。小茶、小酒、小曲……難忘今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