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眾多無錫麵店老闆打交道的聊天中,幾乎眾口一詞地說:
「曾去蘇州學習過。」
原因不難想像。一是「蘇州面」名氣大,歷史悠久,花頭又多。
二是,你麵店的面若是蘇州面的「血脈」,以示正宗,對「面祖宗」們來說則值得信賴。
「蘇州面」作為江南地區的高地無可質疑。而在蘇州面界,據說也有個標杆,叫「裕興記」。
一日線人來報,「裕興記」來無錫開了分號!
我立馬起身前往探店。
無錫中山路,錫城第一街。
八佰伴馬路正對面,王興記最北側的店面,門臉不大,三個紅底金邊的大字「裕興記」有點晃眼。
門口放著個易拉寶,上寫「蘇州面業協會會長楊裕蘇來無錫開店了」。這招牌可有點大了!
楊裕蘇,59歲,蘇州市餐飲協會副會長,蘇州市面業協會會長,蘇州市蘇幫菜博物館授予他「蘇幫菜特殊貢獻獎」。
目前「裕興記」在蘇州有三十多家店,在上海有八家。無錫這家店是剛剛搶灘登陸。
巧的是,老楊楊裕蘇正巡視到無錫店,與我不期而遇。這蘇州上海有四十幾家店,也夠老楊跑的啊。
「裕興記」第三代傳人楊裕蘇
楊裕蘇,中等偏高一點的身材,花白寸頭,濃眉亮眼,一排被香煙鍍了金的牙齒,和一輩子掂炒勺鐵鍋練棒的左臂,露出半條刺青的龍身龍爪,真是位個性人物。
一隻香煙刁在嘴上,打開了老楊記憶的閥門。
早在清末年間,湖北黃石一帶大荒,一楊姓人家,家窮無以度日,不能都守在鄉下等著餓死呀,十歲剛出頭的兒子「四和」,聰明好學,還是讓他外出學個手藝吧,總是條活路。
大上海,楊四和在親戚的關照下,進了一家江蘇菜館學徒。
進步很快,幾年之後,成了菜館的主廚。
婚後,四和跟著蘇州媳婦回到姑蘇開了一間麵店,取名「裕興記」,裕為富裕,也與「預」同音,實為對麵店寄予希望、興旺之意。
楊四和仗著好手藝和好人緣,生意越做越大,在蘇州小有名氣。
正當四和圖謀更大發展時,時局劇變。上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這塊老牌子便淹沒在社會的大變革之中。
楊四和的兒子叫楊敦林,跟著老爸學了一手真本事,進了老蘇州最知名的餐館「新聚豐」工作。當時的新聚豐是比「得月樓」、「杏花樓」,以及「松鶴樓」還要受歡迎的老字號國營飯店。
這位楊敦林,正是現在蘇州面業會長楊裕蘇的老爸。老楊自小就在飯店裡看著前輩們烹炒炸熘,耳濡目染,爛熟於胸。
1978年,18歲的楊裕蘇頂替老爸的工作,也進了「新聚豐」,雖端著「鐵飯碗」,但裕蘇卻不像他的父輩一樣,他有許多新奇的想法,等待時機。
用這麼多筆墨寫老楊家事,看似與無錫「裕興記」關係不大,實則強調老楊的蘇幫菜和蘇式面的手藝,家傳有序。
老楊可謂厚積薄發,等待了30多年,做出一個重要決定,作為「裕興記」的第三代傳人,恢復自己前輩的老號「裕興記」。同時以自己的名字為註冊商標,正式註冊「裕蘇·裕興記」。
麵店一經開出,影響迅速擴大,短短几年時間就開到了30多家。
再看無錫這片店。
地點是沒話說了,錫城黃金地段的鑽石地,估計租金不菲。面積100多方,平民化裝修,錢要用在刀刃上嘛。
蘇式面講究的是一碗湯,用什麼材料熬湯,在此省略,怪粉都聽出老繭來了。
老楊告訴我,湯的成本很高,每碗要兩塊錢的成本,這還沒算熬湯的時間成本,一鍋湯,平均要熬八個多小時。
因此,湯喝得要鮮,喝後口不幹,這才是真正用新鮮食材吊出來的湯,而不是味精香料調出來的味道。
「裕興記」的面花色很多,價格跨度也很大,關心的朋友可仔細看看這塊價目板。
老楊說,光聽我說不算,你這位「江南美食家」嘗嘗看吧。
我只有一張嘴,吃不了幾碗呀。於是讓做幾樣「裕興記」經典面,幾個人分著吃。
「三蝦面」正逢時令。
只有每年端午節前後,一個多月的時間。
極吃功夫的三蝦面
這碗面極吃功夫,新鮮活蝦的蝦籽用小刷子刷下來,蝦仁和蝦腦全憑手工一隻只剝出來。和炒一起,盛在盤中,蝦仁、蝦腦上沾滿了蝦籽,色澤鮮艷,香氣撲鼻,端上來,立即與面拌勻。另加四色配菜,既美觀又實用。
三蝦面也是蘇式面的經典,透出蘇州人的食文化、雅生活、刁舌尖。可以說,蘇州人偏愛在初夏,用這道精細的面點犒勞自己。
拌勻的面端近鼻尖,一股濃烈的熟蝦香,撩的你饞涎欲滴。
慢嘗?貪念不讓。大嚼?細享不允。進退兩難也。
面吃完,蝦子沾了一碗底,不忍丟棄,用湯汁涮了涮碗,又一飲而盡。見笑!見笑!
兩面黃,已經在蘇州市場上失蹤了幾十年,是裕興記幾年前才恢復應市的。
這碗面堪稱面中之王,製作過程很費時,得用上半個小時才成。
大致程序:熟面撈起,過涼水後,盤成圓餅狀,瀝干,再下溫油鍋,反覆翻面煎,直至兩面焦黃,起鍋裝盤後,澆上現炒澆頭。
金燦燦的面,光澤瑩潤的澆頭,清湯黃蛋皮香糟油,濃淡相宜,撲鼻的香味。
舉筷將外脆里軟的兩面黃浸入澆頭汁,略為攪拌,麵條挾菜一同搛入口中,細嚼慢咽,麵條的脆香,澆頭的鮮嫩盡在舌尖。
在這細咬脆慢嚼軟中,除了能回味正宗老味道,還真能體會一番蘇州人骨子裡的那種悠然自得。
老楊一到無錫,馬不停蹄與職工交流
以上兩碗面,透出老楊治面的三條宗旨。
一是不時不食。時令的食材才是最好的,比如現在的「三蝦面」。
裕興記還有一個鎮店之寶「禿黃油麵」,現在不是季節,一怪沒有嘗鮮,所以不在介紹之列。
二是把蘇幫菜大化小,演變成面澆頭。現吃現炒。
第三,還原食材本源的味道。比方說燒燜肉不放香料,要凸顯肉香。燒蝦就是蝦的味道,燒魚就是魚的味道。如果放香料過多,就會影響食材的本味。
蘇州十佳麵館之一
此外,一怪還品嘗了店裡的「楓鎮大肉麵」、「蘇州糖粥」(紅雲蓋白雪)等等。限於篇幅,不作細解。
上圖「蘇州糖粥」(紅雲蓋白雪),下圖「白什盤」
還有一個「白什盤」,用九樣材料合炒,立意和口味都不錯,以後有機會再介紹吧。
老楊說,他還要立即去上海,那兒有一家旗艦店的裝修已經到了收尾階段。
「裕興記」今年的重頭在上海,下半年還要開幾家。明年可能會把重點放在無錫。
消費者吃前微拍網傳,吃後門前拍照留念
無錫正統的蘇式麵館並不多,喜歡蘇式面的朋友,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