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人的這盤「天鮮」,我用情二十多年也沒能「配」得上它

2019-09-15   一怪食志




前天,應邀去了趟江陰。

二十年多來,無數次去江陰。去了江陰總免不了要吃飯。江陰的美食雖總體上與無錫的差異不太大,但也有其鮮明的特色。

最讓我費解的,是那盤最能彰顯江陰個性的下酒菜:螃蜞螯。

說實話,東西是鮮。可個頭太小,殼太硬,肉無幾,每當我夾起,滿懷希望,一個回合下來,只好認輸放棄,還是吃我的大魚大肉吧。

這螃蜞螯,何德何能,盡得江陰人獨寵?!

我在瞎想,除了其味鮮美外,大概江陰人的牙齒和別的地方人的牙齒也不一樣,難道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

左二起:一怪、江陰市鹽城商會會長劉清華、南京大學無錫校友商會副會長費強

應江陰市鹽城商會會長劉清華之邀,去他的「百花樓」(在江陰鼎鼎大名)一敘,他搭建了一個「米連惠」平台,說是請我「指導指導」,哈哈,我能指導個啥,也就是去混頓吃喝。(壞笑)

滿桌海鮮、江鮮、湖鮮,自然少不了不那麼起眼的螃蜞螯。

每逢此時,江陰人都會特別津津樂道,作為一道地方美食,螃蜞螯在江陰的歷史由來已久。

在江陰人眼裡,螃蜞螯肉質豐滿、細嫩味美,烹飪後鮮美無比。

現如今,它不僅是一道本土特色小吃,也是江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人歷來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傳統,江陰人自然也不例外。在長江沿岸的江灘和蘆葦盪里,生活著許許多多形似河蟹、個頭偏小的螃蜞。這種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節肢動物不只是江陰才有,可是,能夠把它作為一種食材做成一道美味的卻只有江陰!

如今,江陰人對螃蜞螯的喜愛已經不僅僅只停留在它的美味上,江陰人對螃蜞螯的喜歡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情懷,延伸到了電視節目、學校課程……

剛剛說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美食,有時難以被另一個地方的人所理解。

像鯉魚,北方人的最愛,又好吃又寓意吉祥。卻不被江南人所待見。

我剛從南美洲秘魯回來,當地人吃烤雞是常態,每餐必食。最好吃最貴的部位是雞胸肉,不可思議。我們認為,雞胸肉又柴又木,哪有雞爪、雞肫好吃呀?秘魯人則反其道而行之。

試想,如果讓吃慣了海蟹的秘魯人來江陰,看江陰人大嚼像蠶豆粒大小的螃蜞螯,不笑掉大牙才怪呢!「中國人這麼沒吃的?」(壞笑)

我曾做過「吃大閘蟹」的電視專題片,講究些的有「蟹八件」「蟹十二件」之類(吃蟹的工具)的東東。吃海蟹時,大螯往往也用重物敲破殼,為吃客提供方便。

江陰這螃蜞螯則生生是硬咬。今後是否發明些工具?當然,可能江陰人不會答應,那多無趣?

《一怪食志》由鴻德茶酒坊的懷莊瑪卡酒特約贊助,詳情請點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