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日本壓力,助力「新南方政策」
——看韓美達成印太戰略合作協議
作者:蘭順正
近日,韓美首次圍繞韓國可以參與美國印太戰略的領域達成了具體協議。據報道,在11月2日韓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尹淳九在泰國曼谷出席東協相關首腦峰會期間,與美國國務院東亞太助理國務卿大衛•史迪威進行了協商。雙方在達成協議後共同發布了以「韓美為增進新南方政策與印太戰略之間的合作而努力」為標題的簡報。簡報內容中包括雙方在能源繁榮、基礎設施與開發金融機構繁榮、數字經濟繁榮、人與良政與公民社會、和平與安全保障等領域的合作等方案。不難看出,該簡報的發布意味著美韓在「印太問題」上開始對接。
一方面來說,此次協議的達成可以視為韓國對於美國的妥協。眾所周知,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其核心就是為了遏制中國。在2017年12月,特朗普上台後不到一年,就緊鑼密鼓地推出了三個戰略性文件:《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報告》。分別從整體國家安全、國防和核三個方面確立了美國今後的戰略與政策,明確美國在原亞太地區的戰略已更新為印太戰略,基本上奠定了美國「印度洋一太平洋」安全架構。三個報告都將中國定為長期超過俄羅斯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和最大威脅,號召全美應對中國崛起。
而在推行印太戰略的過程中,美國一直試圖將韓國納入其中。如在2017年11月特朗普亞洲之行期間,韓國青瓦台和美國白宮就曾發表聯合新聞稿指出,特朗普強調「韓美同盟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安全、穩定及繁榮的關鍵」。2019年6月1日,美國國防部發布最新版《印太戰略報告》,報告中稱長期的安全聯盟是美國戰略的基石,再次強調美國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的聯盟該地區的和平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就韓國而言,在是否加入印太戰略問題上一直顯得比較猶豫。在安全上,韓國無疑需要緊緊依靠美國並對美國馬首是瞻,但韓國同時想從中國獲取貿易和旅遊方面的經濟紅利,所以也不願過度刺激中國。在韓國國內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認為印太戰略提倡遏制中國,有利於美日,韓國不應為此損害中韓關係。另一種認為韓國長期以來一直被限制在東北亞地區,因此只要在針對中國的問題上謹慎應對,韓國就可以加入印太戰略。
目前,韓日爭端日趨白熱化,處於相對弱勢的韓國急需美國出面向日本施壓,但是從美國現在對於韓國退出《韓日軍情保護協定》一事的態度來看,韓國的期望恐怕要落空,所以韓國此次對加入印太戰略持積極態度一定程度上就是向美國示好,以緩解日本的壓力。
另一方面,韓國此舉也有著其他的利益考量,文中開頭提及的「新南方政策」就是重要因素之一。文在寅就任總統後,朝核問題引發的朝美對峙以及 「薩德」入韓導致的中韓關係遇冷,使其決定擺脫以中美為中心的傳統外交路線,將目光投向東南亞這類「遠方地區」。文在寅在2017 年 11 月訪問印尼時推出了針對新南方地區(指東協十國加上印度)的「新南方政策」,目的是促進韓國與新南方地區的共同繁榮,重點是構建韓國與東協未來共同體。韓國為此提出了3P戰略,以推進人才(people)、繁榮(prosperity)與和平(peace)。並準備擴大韓國—東協基金、韓國—湄公河基金、韓國—東協基礎設施基金等。
不難看出,「新南方政策」注重東南亞,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存在不少重合之處,雖然文在寅在訪華時多次強調要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但是二者在該地的競爭也是顯而易見的。韓國產業研究院 2016 年 9 月發表的報告稱,中韓兩國對東協的出口相似性指數從 2010 年 66.2 上升至 2014 年的 70.2。同期,中國在東協主要四國(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的市場份額從 15.1%上升至 19.8%,上升幅度為 4.7 個百分點,大於韓國(1.2 個百分點)。尤其是在信息通信技術方面,韓國 4 年來的市場份額僅增加 2.83 個百分點,而中國則提高了 8.64 個百分點。考慮到中國近兩年在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中韓對東協出口的相似指數會更加接近。
韓國深知,單憑自己與中國在東南亞展開競爭會比較吃力,而如果藉助美國的影響則會輕鬆許多,因此選擇搭上印太戰略的「順風車」既能取悅美國,又能幫助自己更好的推行「新南方政策」。綜上,隨著韓國逐漸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陣營,未來印太地區形勢將變得更為複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I9iXm4BMH2_cNUgtV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