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聽到最多的,就是企業裁員。車企這方面也從遮遮掩掩的,到大大方方承認,比如蔚來。不過,更多企業喜歡的用語是「優化」。實際上,就是委婉的表達,都懂。
而對於汽車行業的豪華品牌來說,不管是裁員還是優化,一貫比較忌諱談論的。只是,架不住媒體爆料。11月6日就有媒體爆料,說豪華品牌捷豹路虎旗下的合資公司奇瑞捷豹路虎已於10月開啟了新一輪裁員。
媒體用的是,據「接近奇瑞捷豹路虎知情人士」透露,此輪裁員比例在15%至20%,涉及產品工程、質量管理、生產製造、物流發運管理等多個部門。不過,這個消息並不屬實。
11月8日,奇瑞捷豹路虎在官方微博上發文,「網傳公司『裁員15%-20%』等信息不屬實。」並表示,「為了確保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我公司進行了正常的組織機構優化。為實現產品規劃更新、經營管理效率提升等目標,公司按照戰略規劃與發展需要,對部分人員進行了崗位優化,調整比例低於全體員工總數的3%。」
實際情況如何呢?雖然從奇瑞捷豹路虎的公關方面我得到了充滿信心的反饋。但我還是決定,需要實地考察一番。畢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另外,根據我的核實,還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捷豹路虎中國和IMSS方面,沒有任何涉及優化的行為。
而且,確如公關所說,現在有的媒體實在沒什麼新聞操守,對奇瑞捷豹路虎的報道「不僅不做考證,抓了信息各種轉發,甚至已經有AI自動抓取、自動生成的了。」這也是亂象所在。
明年要大批量裁?
來到常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奇瑞捷豹路虎廠區附近,恰好碰到一位順豐的快遞員。因為他也給奇瑞捷豹路虎公司送快遞,所以,我問他,「捷豹路虎的工廠,現在還招工嗎?」
他瞄了我一眼,回我,「他裁員呢,一直在裁員。」一直在裁員?我很奇怪,「工人領導都在裁。」
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每年都在裁。從疫情開始吧,現在也在裁,明年還要大批量裁,效益不好,沒有電動車嘛,電動車沒有他就不好弄了。」
明年要大批量裁?「明年要大批量裁員。我們聽的是小道消息,明年要大批量裁,因為他兩個車間要合併,總一總二要合併。」就是說,第一總裝車間和第二總裝車間要合併?這可是第一次聽說。
說實話,我也曾經數次來這個生產基地參觀過。在這裡,奇瑞捷豹路虎「樹立起」一個又一個里程碑:2014年第一輛國產攬勝極光下線,2016年中國第一家專制全鋁車身車間投產,2017年發動機工廠投產,2021年兩款國產新能源車型投入市場……
我繼續問,工廠現在是幾班?「一直就一個班。」(我還碰到另外一個人,也說自開廠以來,就一直一個班。)據他說,目前一般一個工人能拿5000塊錢左右。那工人工資是不是也打折扣的?他說,工資不會減,最起碼得按《勞動法》啊,主要是沒有加班,拿不到錢,只有底薪加補貼等。
我繞著工廠開了一圈,因為是星期六,工廠休息。後邊的停車場停滿了造好的新車,大致在幾百到一千輛左右。看來庫存還不少。而回到一號門口,我向門衛打聽情況,因為門衛是第三方的,他們都表示不清楚情況。但我說到裁員,其中一個門衛看我一眼,說你說的也對,實際上這片兒都在裁員。
很巧,我在正對大門的地方找到兩位「掃地僧」阿姨,問她情況,她跟我講,「裁了好多好多的人,這兩天。」她還說道,「聽裡面的人講,有個從其他地方調來的領導,才來不久,也給裁掉了。這兩天反正裁員好多的。」
她還給我舉了個例子,指給我看大門旁邊的(車位),說「以前加班好多好多的,興旺發達,都停滿,現在沒有了。」因為我的車就停在那裡,周圍有很多的空位,我立刻明白了這句話的含義,「人變少了」。
所以,奇瑞捷豹路虎官方所講的3%優化,可能只是這次的比例。實際上,接下來面對更加嚴峻的市場競爭,如果真的明年第一總裝車間和第二總裝車間合併,奇瑞捷豹路虎要優化的,肯定不止3%。
「瘦身」自保將是常態
實際上,從2012年11月奇瑞捷豹路虎(合資股比50:50)成立算起,這家合資公司已經11年了。而總產能20萬輛的常熟生產基地,又是捷豹路虎首個英國本土以外的整車製造工廠,也是全球樣板工廠。該生產基地於2014年開始投產,目前總占地面積達84萬平方米。
根據官方表述,成立至今,奇瑞捷豹路虎立足於自身強大體系實力,建立並完善了以研發體系、採購體系、製造體系、質量體系、物流體系和人才體系為六大支柱的全球化管理體系。
從硬實力來看,整車生產基地和全新發動機工廠均採用先進、智能的設備。位於生產基地中心位置的質量中心配備了領先的試驗設備,確保向客戶交付世界一流品質的產品。從軟實力來看,奇瑞捷豹路虎常熟生產基地積極落實智能製造戰略,是世界最先進、最高效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當然,就像前面那個順豐快遞員所說,因為沒有純電車,即便完成50萬輛整車的生產製造,奇瑞捷豹路虎在新能源浪潮下,還是很吃虧的。特別是捷豹品牌。雖然今年全新E-PACE上市,但是,2025年才能成為「純電動」品牌,節奏實在是慢了點。
大環境的「卷」和國產車型銷量不佳帶來的壓力,應該是奇瑞捷豹路虎進行優化的直接原因。不過,奇瑞捷豹路虎的優化,並不是孤例。就像業內人士所說,在目前的環境下,裁員等降本增效的方式可能會成為車企的常態。企業需要不斷優化自身的成本結構和資源配置,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就在11月3日,蔚來CEO李斌突然發布的全員信就表明,為進一步提高執行效率並確保關鍵業務有足夠的資源投入,公司將減少10%左右的崗位(大約2600人),具體調整會在11月完成。這位長期被詬病花錢大手大腳的「掌舵者」,終於祭出壯士斷腕的決心。
李斌在信中表示:「這是公司面對激烈市場競爭不得不做的艱難決定。」他認為,未來兩年會是汽車行業變革期競爭最激烈的階段,外部環境充滿巨大的不確定性。
公社文章《裁員只是一個開始,新勢力的刺骨寒冬來了》也分認為,「瘦身」自保的蔚來,僅僅只是刺骨寒冬之下新勢力造車中的一個典型縮影。而且,蔚來的優化也不止10%。據公社了解,這兩天蔚來的一位負責自動駕駛的產品經理也被裁了。這種關鍵重要崗位也裁人,說明幅度不是一般的大。
同樣,剛在進博會上展了三輛車的新勢力高合也在裁人。近日網傳高合開啟了一輪大規模裁員。在某職場社交平台上,有爆料聲稱比例高達20%,個別部門比例甚至可達50%。這也是高合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裁員。而且,從相關消息來看,今年年底這家造車新勢力還會進行一輪類似的操作。
再比如威馬,其位於上海青浦的辦公大樓早已徹底關停,只留下四處討債與維權的供應商與無助員工。當然,還在為「跑路」的CEO沈暉澄清:「近期工作重心以海外事項為主。」
實際上,按照目前中國車市「絞肉機」一般的現狀,如威馬般轟然倒塌的將不在少數。再加上這兩年退出中國的品牌,所以,現實殘酷,「瘦身」自保,實屬正常。
畢竟,如此「卷」的市場環境下,活下去、活得好才是第一要義。而對於媒體來說,裁員、優化這事也太正常,不能為博流量不要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