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2021學術大會為期三天,百餘位專家學者通過報告、演講、對話形成了約28萬字的珍貴發言。本期為您帶來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養老與保障研究室主任 林寶:推動供需跨區域匹配,促進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
前面的專家都非常全面,非常有高度,基本的領域都講到了。我也講一個非常具體的問題,講一個觀點。在我們養老產業發展中間,怎麼通過區域平衡能夠使它更快的或者更有捷徑。
實際上之前在10月17號學習老齡工作會議精神的會上,我講過老齡產業,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巨大的需求而沒有帶來產業興旺。當時提出說,中間很重要的原因,在養老服務市場存在低水平均衡陷阱,在養老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它是有一個自約束的機制,導致養老服務產業規模的擴大很困難。它為什麼沒產生這個?是因為存在內在矛盾。養老服務本身存在特殊性的服務,所以存在高供給成本,而老年人的收入又相對較低,所以是低支付能力,中間存在這樣的矛盾,導致它永遠在低水平線徘徊,產業難以擴大。
當時提出一個思路,要在供需兩側發力。在供給側發力,我們要維護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讓更多的企業進來。另外一個多層次的成本下降機制,降低供給成本。在需求側,我們建立多層次的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機制和負擔的一個分享機制。
在這之外,我們是不是還有別的思路呢?實際上我們可以有別的思路,我們可以利用區域的差異性去推動養老服務供需的一個跨區域的平衡,這兩種思路,前一種思路只是考慮整體,整體中間就只能說兩個有矛盾我們解決不了,實際上整體是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不同部分之間就有差異性。比如在收入方面,很明顯的,有城鄉差異、人均差異、地區差異,城鄉人群剛才說了,有經濟係數、城鄉收入比都能看出來.
在地區,我們把它作為整體的時候,每個地區都是供給它的成本高於支付能力。但是如果作為地區來說,相對來說發展程度比較高的地區可以向其他地區尋求養老服務,所以它得到的成本是比較低的,它就能夠實現這種匹配。
我們看看這個差異性,我們從地區來說,收入代表了養老服務的一個潛在的購買能力,各地區之間,這是省級行政區,內部還是有內部的差異。消費反映了真實支出的情況,真正的購買能力,也看到這種地區差異。從供給側,供給側我們看勞動力成本,列出的,實際上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和私營單位平均工資,跟養老服務非常相關的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工作等幾個行業,實際上平均工資各地區之間有很大的差異。
另外,跟成本很相關的,比如我們從地價和房價來看,時間關係就不說了,大家有很深的感受,實際上它的差別非常大,但實際上這種差異性它並不必然形成跨區域匹配,實際上這樣的很少,它只是提出一種可能性,形成它實際有條件的。
首先成本上,如果單純考慮成本,我們從A地到B地,如果去了附加的成本加上到那個地方本地的成本小於現在的成本,從匹配角度來說同樣小於支付能力。
此外,他要考慮比如政策上,保障的攜帶性,交通上的便利性,甚至還有偏好,比如氣候,有人到海南就是因為氣候,還有環境的問題,比如情感,回老家等等,他要考慮很多的條件.
實際上跨區域裡邊,有些形勢,比如異地養老,包括旅居等等,還有回鄉,有人說告老還鄉,很多人退休以後回老家,我今天想重點說要建設大城市周邊的養老產業發展。為什麼說大城市?因為大城市老年人多,只有老年人多的情況,才能形成養老產業帶。為什麼是周邊呢?因為大城市普遍的發展,很多地區存在燈下黑的問題,大城市周邊是近距離差異最大的地區,只有在有差異、有需求很大的地方,形成近距離供需的匹配,老年人他離城,但是距離不遠,他很方便。第二,服務能跟上,通過一些制度設計。
意義來說,第一,供需匹配。
第二,「大城市病」很嚴重,現在疏解的措施,把功能疏解出去,實際上它是疏解的年輕人,很多老年人他有出去的意願,但是你沒有提供相應的服務,他出不去,如果讓他出去,實際上對「大城市病」是一種緩解。
第三,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剛才說燈下黑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這個,增加周圍地區的收入,給它區域發展.
第四,共同富裕是一樣的。
如果發展有一定的條件,第一,大城市老年人口有一定的規模。第二,當然周邊地區有一定條件,交通比較便利,養老還是環境要求比較高的地區。第三是功能。全國各地,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比如京津冀,北部整個地區,長三角的整個西部,珠三角的北部,武漢這種城市,東北、大別山這些地區,西安的南部,靠近秦嶺的北部等等都能找到這樣的地區。簡單以京津冀作為例子來說,北京、天津這兩個大城市,實際它跟周圍的張家口、秦皇島、承德,甚至唐山,從人口條件、交通環境、區域功能,以及協調發展角度來說都是符合的,從供給成本和購買能力等方面,它也是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關鍵我覺得這個政策定位應該是一個示範區、行政區,必須有政策的傾斜。如果沒有政策的傾斜,為什麼現在沒形成,不會自然形成.
第二,對老年人來說,一定堅持自願,一個引導性的,而不是強迫性的。
第三,關鍵的是要打破地域分割。因為現在資源配置都是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如果實現協同發展,必須打破區域分割。
第四,最核心的問題實際上是資源配置問題。
具體建議。
第一個,有規劃。這些東西既然是政策推動的,劃定區域,不能―窩蜂的上。
第二個,公共資源配置,關鍵資源我覺得是醫療資源,醫療資源要向這些地方傾斜。因為去的大多數是健康老年人,交通和醫療是比較關鍵的,我覺得要以這個鐵路線、交通線、公路線,形成放射性、網狀、點狀布局,帶動整個小城鎮,加上農村地區進入經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有靈活的土地政策和住房政策,土地應該是擴大鄉鎮養老建設用地,農村的宅基地是一個關鍵,應該讓很多老年人能夠購買和長期租用,現在政策是沒有保護的,如果有突破,引導很多人自然過去,我想對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發展。
第三個,剛才我們談到供給側政策對企業的支持應該繼續跟上。另外,打破區域的制約,政策隨人走,老年人過去了,北京人到河北去了,也跟著走,如果能實現這樣,這個產業帶還是很有發展前景的。
第四個,就是公共服務配套問題,制約最大的是醫保,醫保現在已經要求說每個縣。對於產業帶來說,我覺得應該是一體化的,不只是每個縣有,一個機構,公共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