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難的路在後頭,盈利的大山翻越起來,實在艱難。
有著「全球第一大汽車供應鏈大廠」之稱的博世,宣布將放棄已經自研3年多的雷射雷達之後,關於「雷射雷達還有沒有必要」的話題,再次成為討論的焦點。
財大氣粗的博世之所以放棄雷射雷達,主要原因在於成本與技術。博世坦誠表示,此前經過多次路測,都未能很好地解決複雜的技術,且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其實,從2022年下半年自動駕駛領域就已經呈現出「哀鴻遍野」的跡象,此前曾壟斷行業的國外供應商開始頻繁出現「破產」「合併」的消息,作為當前自動駕駛領域不可或缺的標配硬體,雷射雷達企業也不例外。
此前,兩大雷射雷達上市公司Velodyne和Ouster,確認以全股票方式合併。Ouster執行長表示:「自動駕駛汽車技術領域的公司需要有雄厚的財務實力,行業內必要的整合正在發生。」
像雷射雷達鼻祖Ibeo宣布申請破產一樣,國外廠商陷入困境危機的原因,多數是研發節奏拖了後腿,錯過了固態及半固態產品的上車浪潮,未能及時轉向車規級雷射雷達的研發和量產,以至於陷入失去競爭力的泥沼之中。博世的放棄之因,也是如此。
和國外截然不同的是,國內市場處於高歌猛進的狀態,凡是量產車有雷射雷達的項目,都能看到國內玩家的名字,華為、速騰、禾賽等廠商頻頻出現,都具備技術實力且符合車規級要求的產品,掀起了上車潮。
所以,2022年被稱為雷射雷達上車元年。怎麼形容雷射雷達目前的局面呢?可以說,有且只有中國玩家能夠拿出穩定的量產產品,而且成本遠低於國外供應商。
即便定點上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是也呈現出賣得多虧得多的局面。
市場分析師認為,現在國內雷射雷達的玩家,基本採取的是「撐住虧損,長線搶占市場,以求實現規模效應」。而且,為了在規模與成本間尋求平衡,也開始嘗試在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找差異化定位。比如,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目前均在自研晶片方面發力,試圖抬升競爭壁壘,提高產品的可靠性、穩定性,降本增效。
只是,實現規模效應的路還很漫長,新的變化出現了。
在燒錢研發、以價換量、普遍虧損的雷射雷達市場,已有多家企業提出「無雷射雷達依賴」的智能駕駛降本方案。雷射雷達的成本昂貴,降本大潮下不少中高端車型開始減配,成本與價格更低的4D毫米波雷達加入混戰,部分中低端車型選擇不配雷射雷達。比如,頂配接近35萬元的騰勢N7採用的是選裝雷射雷達的戰略。
高階自動駕駛的發展不及預期,雷射雷達市場無法實現規模性增長,導致需要通過價格戰來爭奪市場份額。而且,對單一車企客戶的依賴,是雷射雷達公司需要克服的難題之一。比如,今年第二季度取得了有史以來最高的營業收入和總出貨量的禾賽科技,也存在單一客戶集中度過高的問題,目前理想L9 Max貢獻最大。
「最初的目標是全年實現25萬台出貨,但一些主機廠客戶的延遲,特別是新車型發布時間和升級版AT128的測試、驗證,預計全年出貨量約為22萬台。」禾賽也不得不調低今年的出貨量目標。
「雷射雷達在規模化和市場化上必須逾越四座大山:價值、成本、可靠性與可量產性。」大疆雷射雷達子公司覽沃科技的市場戰略總監李賀表示。顯然,大疆最終沒有邁過鴻溝。
作為雷射雷達領域的領軍企業之一,大疆已經開始放棄雷射雷達,轉而推出新一代智能駕駛方案。在這套方案中,大疆強調「無雷射雷達依賴」,通過優化算法,實現城區記憶行車、城區領航駕駛等等L2+智能駕駛功能。意味著雷射雷達對於大疆來說,不再是必要的技術。
話題轉回到博世,同樣如此。雖然報道的焦點是「博世放棄了雷射雷達」,但是作為全球汽車毫米波雷達「ABCD」四大巨頭之一,博世並不是推倒長城,重兵防守的賽道是4D毫米波雷達。
這是博世重點研發的核心項目。
毫米波雷達成本更低,價格在千元左右,產業鏈也更加成熟,而且可以通過算法來不斷探索性能極限,不會再局限於只是看得見,而是越來越智能和越來越清晰。對於雷射雷達的短期發展來說,4D成像毫米波雷達的上車,是一個浮出水面的風險因素。
目前,自動駕駛領域主要有三大傳感器,攝像頭、雷射雷達以及毫米波雷達。雖然,馬斯克青睞的是攝像頭,不過在今年2月申請在即將量產的HW4.0上增加一顆4D毫米波雷達。
馬斯克的動作,看起來風頭指向4D毫米波雷達。不過,禾賽科技CEO李一帆並不這樣認為,他說,「至少我們還沒有看到任何4D雷達取代雷射雷達的趨勢。」
「無論是技術路線之爭,還是4D毫米波雷達與雷射雷達的『平替』之爭,最終指向成本和技術成熟度,就看誰能在產品可靠性和成本控制上先拔頭籌」,行業分析師表示。
不過,雷射雷達面臨的挑戰卻不容忽視。經過幾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個共識,成本和性能有優勢、穩定交付有保障、開放服務跟得上,這樣的雷射雷達才能上車。
目前,禾賽科技、速騰聚創都是通過自建產線保證產品的快速疊代和大規模交付能力。這和預測一樣,未來雷射雷達的競爭格局會趨於集中,將展開規模化、成本和穩定性的比拼,將會是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的頭部較量。
目前禾賽科技、速騰聚創把雷射雷達產品的價格降得更低。李一帆坦言,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增長是一個真命題,對於智能化領域的公司,未來將是產品性價比的比拼。目前,包括禾賽科技、圖通達、速騰聚創等一眾玩家卷得昏天黑地。
一旦卷,就會不賺錢。
雖然,在所有大量出貨的前裝量產車載雷射雷達公司里,以近50%的市場份額穩居全球車載雷射雷達總營收榜首的禾賽科技,也不得不面對短期看不到盈利希望,僅靠營收增長來爭取市場的局面。
禾賽科技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108.3%,交付量同比增長946.5%,但凈虧損從上年同期的6970萬元變為7440萬元,毛利率從上年同期的46.8%下滑至29.8%。對於毛利率下降,禾賽科技解釋是由於價格較低的ADAS雷射雷達產品出貨量增加所致。
無獨有偶。
相比於收入的表現,速騰聚創的虧損擴大明顯,近三年錄得虧損達 2.21 億元、16.55 億元及 20.86 億元。對速騰聚創來說,ADAS 市場是必須拿下的陣地,也是造成巨虧的深淵。招股書顯示,ADAS 產品 2022 年銷量占比已經高達 65%,收入貢獻只有 30%,可以說是用燒錢換回來的。
投資人認為,研發、測試和部署自動駕駛技術等均需要大量資金,雷射雷達公司們需要儘早上市籌集資金,占據市場優勢、擴大市場份額。2月禾賽科技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中國雷射雷達第一股」,速騰聚創向港交所遞表,圖達通獲納斯達克上市備案通知書。
與雷射雷達產業的火熱形成強烈反差,是資本市場的冷淡,已經上市的雷射雷達企業,要麼虧損加劇,要麼市值腰斬。對於資本市場表現,富途投研團隊認為,商業模型、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股價的彈性較大。
對於戰線很長的雷射雷達公司來說,更難的路在後頭,四座大山翻越起來,實在艱難。什麼時候穩定盈利這種「潑天富貴」才能降臨,還是未知。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雷射雷達的必要性不存在。騰勢N7擁有1顆雷射雷達,仰望U8豪華版搭載了3顆雷射雷達,新款問界M7等等剛上市的車型,仍舊把雷射雷達當做賣點。剛剛成立的新品牌極石汽車,也採用了禾賽科技純固態雷射雷達,這是全球首發上車,賦能極石01高階智駕。
畢竟,一旦自動駕駛實現質的突破,雷射雷達將會邁過關山。博世也認為,想要邁進到L3級別的自動駕駛,雷射雷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