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隔空手勢發布!這是它背後的故事 | 獨家

2023-10-31     愛范兒

原標題:Apple Watch 隔空手勢發布!這是它背後的故事 | 獨家

蘋果昨晚正式推送了 watchOS10.1,為兩款新 Apple Watch 帶來了雙指互點兩下(Double Tap)——指尖輕點就可以隔空操控螢幕:切歌、接電話、回復微信。兩周前,我與 Apple Watch 的產品經理打了一通越洋電話,聊了聊這個四兩撥千斤的手勢背後的故事。

硬哲學是愛范兒報道硬體設計的欄目,我們希望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設計與人文的本源。

蘋果昨晚正式推送了 watchOS10.1,為兩款新 Apple Watch 帶來了雙指互點兩下(Double Tap)——指尖輕點就可以隔空操控螢幕:切歌、接電話、回復微信。兩周前,我與 Apple Watch 的產品經理打了一通越洋電話,聊了聊這個四兩撥千斤的手勢背後的故事。

硬哲學是愛范兒報道硬體設計的欄目,我們希望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設計與人文的本源。

「雙指互點兩下」,今年新 Apple Watch 的全新功能,不是產品經理靈感乍現下的神來之筆,而來自每個用戶都感同身受的——「那些只能用鼻子點擊手錶按鈕的 moment」。

在接受愛范兒的獨家專訪時,watchOS 的軟體工程師 David Clark 直言不諱,Apple Watch 在交互上始終存在一些不盡人意:

當你遛狗的時候,電話來了。你一手拿著 Mac 趕往下一個會議,突然收到一條來自同事的消息。烘焙時手錶設置的計時器響了,但你另一隻手沾滿了蛋液,你不想碰它。

當你遛狗的時候,電話來了。你一手拿著 Mac 趕往下一個會議,突然收到一條來自同事的消息。烘焙時手錶設置的計時器響了,但你另一隻手沾滿了蛋液,你不想碰它。

Apple Watch 產品經理 Eric Charles 說,這些手足無措的時刻,實際上耗費了用戶更多時間去思考如何操作。團隊希望在關鍵時刻能提供一種可靠且直觀的方式,確保一切都能順利運行,而無需額外的操作。

重視 Apple Watch 的手勢交互,因為每個人都在經歷「情境性殘疾」

「雙指互點兩下」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2015 年,彼時 Apple Watch 發布還不滿一年。

在一份名為《Motion and gesture input from a wearable device》的專利文件中,蘋果試圖探索通過肌腱感知和骨骼運動作為輸入命令的可能。

6 年後,這些交互上的探索率先催生了 watchOS 8 的輔助觸控(AssistiveTouch),用戶可以通過捏緊、捏緊兩下、握拳、握拳兩次四種手勢隔空操控手錶。

作為無障礙功能的一部分,手勢操控在當時要解決的問題是:

如果用戶只有一隻手,他該如何操控 Apple Watch?

如果用戶只有一隻手,他該如何操控 Apple Watch?

從所有人角度出發是蘋果設計原則之一,他們認為不應以人群多寡做差異對待,殘障人士應該擁有同等使用產品的權利。

但在官方互動設計的文檔中,蘋果對「殘障」的定義卻不太尋常:

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殘疾。除了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所經歷的殘疾外,還有一些暫時性的殘疾——比如由於感染導致的短期聽力喪失——以及一些特定情境下的殘疾——比如在嘈雜的火車上無法聽清——這些都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影響到每個人。

每個人都可能經歷殘疾。除了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所經歷的殘疾外,還有一些暫時性的殘疾——比如由於感染導致的短期聽力喪失——以及一些特定情境下的殘疾——比如在嘈雜的火車上無法聽清——這些都可能在不同的時間影響到每個人。

手機可以單手操控,但 Apple Watch 從設計之初就固定於用戶手腕之上,當你觸摸螢幕時,實際上兩隻手都占用了。

某種意義上,每個 Apple Watch 用戶都只有一隻手,他們都經歷過「情境性殘疾」。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語音和手勢操控兩條路可選。基於物理動作的手勢操控顯然更為自然,它不依賴於介面的按鈕和控制項,尤為適合 Apple Watch 這種螢幕逼仄的設備。

實際上,初代 Apple Watch 就支持的「抬腕喚醒」,就奠定了手勢交互的基本範式。

蘋果研究過多種手部動作,其中不乏一些複雜的手勢操作。

「雙指互點兩下」最終從多種手勢方案中脫穎而出,源自於它滿足兩個標準:

  • 簡單直觀
  • 目的性明確

前者要求沒有學習門檻,目的性明確要求這個動作必須能代表用戶的意圖,不是誤觸的結果。

相同的理由,「雙指互點兩下」只能在亮屏狀態下才能激活。Eric 解釋說,如果用戶無法看到螢幕,就可能不知道做出了什麼回應。

心率傳感器的小 bug,意外催生了「雙指互點兩下」

「雙指互點兩下」看似簡單,只需將兩個手指併攏,但其背後的運作原理卻頗為複雜。

「雙指互點兩下」基於一個由機器學習構建的算法,其數據來自於三個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和光學心率傳感器。傳感器會來檢測手和手指輕點兩下時的微小運動和血流變化的特徵,從而準確獲取用戶的真實輸入意圖。

光學心率傳感器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儘管它並非為手勢操控而生,但在多年的研究中團隊發現,用戶日常的手腕動作會改變手腕與心率傳感器的接觸,即使是最細微的縫隙,都會對心率傳感器獲取數據產生影響。

彼之砒霜,吾之蜜糖。這一意外的發現,讓團隊揭示了手勢操作與心率傳感器的關聯。如果沒有這些縫隙,「雙指互點兩下」的手勢可能就無從實現。

正如 David 所說:

相同的傳感器,相同的數據,我們能夠實現截然不同的目的。

相同的傳感器,相同的數據,我們能夠實現截然不同的目的。

與輔助功能的手勢操控運行在 CPU 上不同,「雙指互點兩下」調用了 S9 晶片的四核神經網絡引擎,這使得算法檢測提高了 15% 的準確性。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舊款 Apple Watch 不支持「雙指互點兩下」,而輔助觸控的手勢在可靠性上也遜色許多。

團隊在開發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挑戰。比如,在面對不同體格、肢體長度甚至手勢的細微差異時,如何確保每個用戶都能獲得一致的體驗?如何克服藍牙無線信號和 LTE 帶來的干擾?

David 提到,團隊從公司內部收集了大量數據,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模型會把不必要的雜訊從中取出,確保在各種場景中檢測手勢的可靠性,特別是在非靜止的場景中,都能準確地監測到手勢。

「雙指互點兩下」能做什麼,取決於 Primary Action

解決了算法的問題,蘋果還需要在軟體層面設計一個機制,來確定「雙指互點兩下」能做什麼。

在 Apple Watch Series 9/Ultra 的體驗中我曾提到,「雙指互點兩下」的操作對象並不具備既定指向性。與雙指縮放不同,後者總會帶來縮放效果。而雙指互點兩下在不同 app 中,帶來的結果也不盡相同。

根據人機互動中的信息加工理論,在與介面交互的過程中,用戶和機器之間會不斷進行信息的雙向處理,既定的反饋有助於增強操作的滿足感,降低使用門檻,反之則會影響效率和體驗。

蘋果的解決方案是,為不同場景不同 App 設置合乎邏輯的 Primary Action(主要操作)。比如來電時,最合乎邏輯的操作就是接聽,再次互點就是掛斷。對於微信通知,最合乎邏輯的方式應該是回復,所以雙指互點能夠直接激活語音轉文字功能,再次雙指互點完成發送。

我們的原則是,你不需要過多思考,只需在需要時採取行動。

我們的原則是,你不需要過多思考,只需在需要時採取行動。

在一個月的使用中我發現,與應用內部的手勢相比,通知類的即時手勢反饋更為實用,尤其在電話和微信這些高頻應用場景中。前者只是錦上添花,後者才是雪中送炭。

這也給開發者留有了更大的想像空間。當我問及開發者如何利用 Double Tap 提升軟體體驗時,David 說出了我心裡的答案:回應通知。

開發者可以利用現有的通知 API,將最重要的操作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樣當通知到來,用戶可以直接雙指互點來完成操作。

開發者可以利用現有的通知 API,將最重要的操作放在合適的位置。這樣當通知到來,用戶可以直接雙指互點來完成操作。

Wired 雜誌記錄了蘋果研發 Apple Watch 鮮為人知的故事。經歷了產品定義上的搖擺不定,團隊終於洞察到 Apple Watch 存在的理由——智慧型手機正在毀掉你的生活。

用 Apple Watch 軟體的技術負責人 Kevin Lynch 說,人們帶著手機,頻繁地看著螢幕。人們對那些在餐桌上埋頭於手機的人嗤之以鼻,卻在每次手機叮咚或震動時,不由自主地將手伸進口袋。

團隊最終決定打造一款設備,一種你既不會也不能連續使用幾個小時的設備,它能過濾掉大部分的信息,只為你提供最重要的信息。

如果說製造讓用戶沉迷的產品是商業公司的基本邏輯,那麼 Apple Watch 可能是第一款反注意力的蘋果設備。

在開發者網站上,蘋果強調 Apple Watch 體驗的核心在於 Moment,Kevin Lynch 在之前的採訪中甚至給這個 Moment 框定了時間期限:從過去的 10 秒縮短到 2 秒。

「雙指互點兩下」的誕生,是 Apple Watch 對於擺脫干擾的一次躍進。在不少場景,我已經不需要勞煩另一手去操控手錶,也不需要時時刻刻為密集的消息通知而掏出手機。

Apple Watch 可能無法徹底解放雙手,也不會成為對抗信息過載的終究武器,但它以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在信息洪流裹挾著焦慮湧來之時,除了充耳不聞,我們還能以一種怎樣從容的方式與機器相處。

從技術的旁觀者與記錄者,成為技術影響生活方式的實踐者。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47d37d668284d6b7d4ff52248bf91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