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來,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活下來,把寒氣傳遞給每一個人。
去年 8 月,任正非在一次面向華為內部的談話中這樣說道。
圖片來自:Bloomberg News
「寒氣論」過去一年,這股寒氣最終還是吹到了車圈。據每人 Auto 獨家消息報道,奇瑞捷豹路虎已於 10 月開啟了新一輪裁員,裁員比例大概在 15%-20%,崗位變動波及產品工程、質量管理、生產製造以及物流發運管理等多個部門。
寒潮過境,眾生平等。
合資車企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新勢力們也同樣「難逃一劫」。幾天前,李斌向蔚來內部發布了一封氣氛沉重的全員信,信中指出公司進行了三十多場兩年經營計劃的分析討論會,最終決定進行組織優化、降本增效,蔚來將會減少 10% 左右的部門崗位。
李斌 圖片來自:Bloomberg
在本次裁員潮中,受到最大牽連的當屬蔚來的手機、電池部門。NIO Phone 處在造車業務邊緣,裁員變動在情理之中。而電池部門的調整同樣早有徵兆,自去年開始籌備自製電池,蔚來的電池研發團隊已經突破 800 人,每年的研發投入預計超過了 10 億元。
電池自研的難度超出了蔚來內部的預期,在遭遇產線、技術多重碰壁後,支出龐大的電池自研業務,成為了蔚來其中一個繁重的包袱。今年 9 月,蔚來開始探索電池自研新模式,蔚來與蜂巢能源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大圓柱電池,以此降低電池業務的運營成本。
第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蔚來單季度的研發支出高達 33.4 億元,研發支出連續三季度破 30 億,而在高額研發投入的另一面,蔚來單季度的凈虧損環比增長 27.8%,達到了 60.56 億元。事實上,「失血」嚴重的蔚來並不是沒有為銷量復甦而掙扎過。
為了及時「止血」,蔚來開始放緩未來的新車計劃,著手鋪開更多的銷售資源。李斌在財報會議中坦言,蔚來的銷售人員在數量和能力上都遠遠落後於市場競爭對手,9 月底蔚來預計將會初步達成 5000 人的銷售招聘目標,提升銷售競爭力的同時還會抓緊渠道下沉,續上解綁換電權益激活銷量的這口氣。
顯而易見的是,在鋪開更多的銷售資源後,蔚來 2 萬上下浮動的月度銷量仍然顯得「杯水車薪」。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走到裁員這一步,足以看出蔚來的著急。
內憂、外患
蔚來,就像是房間裡的大象。
「高舉高打」的品牌路線塑造了蔚來,然而為人津津樂道的高端豪華,此刻也正成為蔚來一件褪不去的長衫。為了講述高端故事,蔚來在這些年觸及了大量的配套業務,換電站資源擴張、電池自研投入、入局智慧型手機、晶片自研甚至包括出海布局。
在蔚來看來,這些「燒錢」的業務是可以堅定持有的價值投資。不過,正如變幻莫測的股市那般,長期持有並非只是一條平坦曼妙的拉升曲線,上行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劇烈的震盪。除了沒法看清上行下行的方向,誰也無法保證自己不會被下一個震盪「深坑」掩埋。
為自己的大規模擴張買單,現在的蔚來就處在另一個震盪「深坑」。在上半年的財報中,蔚來半年凈虧損同比擴大 139.7%,虧損累計達到 107.9 億元。裁員、業務的收縮,只是「節流」的其中一步,想要做到健康的「開源節流」,蔚來還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
圖片來自:Bloomberg
尋找新的增長點絕非易事,蔚來還有著自己的「內憂外患」。
在全員信中李斌透露,蔚來今年已經交付了 5 款全新產品,在成交價 30 萬以上的純電市場獲得了 40% 以上的市場份額。40% 的份額數據足夠唬人,從紙面上看,蔚來掌握著 30 萬以上純電市場接近半數的市場占有率,不過這樣強勢的市場表現,倒是有些「外強中乾」的味道。這與蔚來本身的產品無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蔚來發力的賽道上。
國內 30 萬以上的純電市場是特殊的,我們曾經在《要造增程車的小米,正在緊急避險》的文章中提到過,國內純電市場正在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局。2021 年國內純電銷量同比增長達到 158.68%,但從 2022 年開始純電市場開始「撞牆」,整體預期出現較大面積的下行萎縮,同比增速放緩至 68.4%;而在剛剛過去的 2023 年上半年,純電銷量增速斷崖式下滑至個位數,僅為 2.5%。
整體市場下行,價格也成為了下行波動的關鍵因素。截至今年 4 月,20-30 萬的價格區間,純電車型的占有率約為 25%;而一旦價格突破至 30 萬紅線,落位至蔚來的主力區間,純電滲透率就大幅度下滑至 14%。
看起來品牌占有率出色的價格區間裡,實則銷量基本盤並不大,在這個價格區間裡蔚來的新用戶增長極其有限。與之相比,插混才是現階段主力的新能源走量的「版本答案」。
純電銷量潛力見頂是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 30 萬以上的純電市場還是「鈍感」市場。
在今年的第二季度,蔚來宣布解綁換電權益全系降價 3 萬元,入門車型 ET5 開始真正下探至了 30 萬以下純電市場,鮮有的「定價直降」迅速激活了蔚來的銷量。接下來的 7、8 月份,蔚來的月度交付分別為 20462 台以及 19329 台。
不過,「降價+ES6」的組合拳效果沒有得到延續,9-10 月份,蔚來的月度銷量回落至 15641 台以及 16074 台,與同比增長達到 292%、302.1% 的小鵬、理想相比,蔚來的 10 月交付量首次掉到了三家新勢力的末席。
世界存在參差,30 萬上下兩個市場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態模式。蔚來官宣降價 3 萬,也僅有入門款 ET5 的能夠勉強摸進 30 萬以內的邊緣。絕大部分的車型產品都在 30 萬大開的價位,對於這一批的價位用戶來說,鬆綁換電權益的降價優惠感知並不足夠敏感,蔚來的降價輻射實際上並不強,單憑入門級車型達到理想的銷量表現也不現實。蔚來降價有些「飲鳩止渴」的味道。
國內純電市場陷入「停滯」,蔚來還把視線放到海外,想要「兩條腿」走路,蔚來應該算是最早探索海外增長的新勢力之一。
蔚來海外版 EL6
然而,蔚來的歐洲出海業務也算不上是亮眼。蔚來不計成本在歐洲當地建設 NIO House,但過去上半年,蔚來在歐洲地區收穫的銷量成績僅為 800 余台。海外市場銷量回報周期以「年」為計量單位,蔚來的高昂運營成本是長期不成正比的。根據路透社報道,蔚來在歐洲市場正在探索新的銷售體系,放棄原本的單一直營模式轉向經銷商模式。
國內外市場的「內憂外患」,讓蔚來處在了增量的尷尬期。
好牌、晚出
暫時放棄「高舉高打」的姿態,接地氣才是蔚來破局的關鍵,阿爾卑斯就是蔚來手中還沒打出的「好牌」。
蔚來藉助子品牌徹底下探至 20 萬走量市場,在不影響原來品牌調性的前提下,額外創造產品增長點,這把算盤打得很響。不過,看似美好的計劃設想,實際上阿爾卑斯還是來得太晚了一些。
阿爾卑斯路試車
臨近 2023 年年末,我們發現國內的汽車市場不僅被「井噴」的 MPV 車型主導,20 萬價位的純電轎車市場也出現了明顯的擁擠化趨勢。小鵬這樣的「本地人」暫且不談,僅在年末的第四季度,就有奇瑞與華為聯手打造的智界 S7 以及極氪首款純電轎車 007 相繼發布,而 2024 年年中,小米同價的首款純電轎車也將加入戰場,20 萬區間的純電轎車市場玩家驟增。在蔚來的計劃中,2024 年年底才將將發布的阿爾卑斯,顯然是「趕了個晚集」。
Zeekr 007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湧現的純電轎車產品上,我們還看到了 20 萬純電市場生態規則的巨變。無論是小鵬 P7i、智界 S7 還是接踵而來的小米「摩德納」,都有著明顯的「智能化」特徵。小鵬 G6 的訂單結構中,Max 智駕版車型的訂單比例甚至占到了 70% 以上,智能駕駛從小鵬引領的「平民化」,到華為問界掀起的「大眾化」,最終演進到如今的「標配化」,智駕已然成為了 20 萬純電賽道的關鍵需求,而這正是蔚來、阿爾卑斯不太能占到便宜的地方。
在「既要又要」的 20 萬純電轎車賽道上,高壓架構+換電可能已經難以成為產品的「護城河」,智駕能力占領高地,成為了這個價位區間新的技術門檻。姍姍來遲的阿爾卑斯,最終面臨的境況,可能與主線蔚來沒有什麼不同。
難覓增長點的蔚來,還在解眼前的「自救」難題。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