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份額才被迫轉型!靈悉和它的第四工廠救得了東風本田嗎?(下)

2023-10-09     汽車扒一扒

按照市場的電動化推進速度,截止到2026年,自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將會達到70%左右。

通過電動化、智能化升級來讓中國企業立足市場,是對外資企業的一種打擊和撬動,在各大中國企業公布的9月份銷量中也能找到答案。

其中,比亞迪完成了接近30萬的月銷量,吉利的銷量也達到了17萬台,長城則完成了超12萬的銷量成績,長安銷量突破23萬台。中國品牌的崛起,在存量市場中瘋狂碾壓外資企業,尤其是定位工薪階層的合資品牌。

今年1-8月,東風本田累計銷量34萬台,在推出更多新品的大背景下,銷量下滑幅度接近三成。

顯然,中國企業對其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對於東風本田來說,鄭純楷所謂「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而高喊衝擊百萬口號的鄭純楷也調任發動機公司,退居二線。

顯然,這位年事已高的執行副總有著自己精妙的算盤,在最好的時代選擇勇退,將最困難的局面留給剛剛上任的潘建新。

對於潘建新來說,其面對的不僅僅是東風本田如何止跌的問題,還有在其任期之內的品牌升級、電動化轉型、用戶認可度回升等問題。

銷售出身的潘建新也很清楚當下的時代對東風本田並不友好,但東風本田並非沒有自己的籌碼。

在本田姊妹車型瘋狂蠶食市場的時代,東風本田在燃油車時代打下了不錯的品牌價值,不降價成為了東風本田過往運營的口號。

換句話說,東風本田的價格只要降一降,銷量自然就來了。

但降價只是飲鴆止渴,對於其來說,如何真正的在新時代中創造價值才是核心關鍵,所以潘建新的靈悉品牌應聲落地。

01 應激品牌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靈悉是東風本田在受到市場刺激之後,應激之後推出的品牌。

一年前,東風本田在電動化轉型下,被迫推出了 e:NS1電動化產品,但很遺憾的是這台油改電車型並沒有利用東風本田還算出色的品牌在市場中做出成績。

今年上半年,東風本田的電動化產品銷量不足7000台。

但市場的結果已經是以電動化為主導的核心發展趨勢,沒有電動化成績的東風本田想要在未來的市場中做出成績,必須要拿出過硬的電動化產品才行。

靈悉品牌應聲落地。

按照規劃,靈悉將會在東風本田第四工廠落地,並在以明年為起點,每年落地一台車型,逐步推進東風本田的電動化戰略。

但事實上,東風本田只擁有強大的燃油車技術,電動化的技術儲備羸弱無比。

在靈悉品牌發布會上,東風本田表示其將會在i-MMD技術、e:NS以及20年造車技術儲備下推動靈悉品牌的發展。

但事實上,i-MMD是典型的「油為主、電為輔」的燃油車混動技術,在中國市場並未得到認可,而e:NS品牌的規劃,在今年上半年的上海車展上也表露的模糊不清,由於e:NS1的戰略失敗,東風本田面臨的尷尬問題,無電動化產品可賣。

在行業獨立電動化品牌相繼獲得成功的大背景下,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品牌獲得了初步成功,在東風本田看來,創造獨立的電動化品牌成功幾率更大一些。

02 工廠危機

東風本田擁有三大工廠,產能達到80萬量級,在去年已經達到巔峰狀態。但這三大工廠都以生產燃油車為主,靈悉品牌依託的是全新的第四工廠,也就是曾經的神龍汽車二廠,屬於改建工廠。

2022年年初,東風本田簽署了這份工廠改造協議,將其打造成標杆電動化工廠。

原計劃第四工廠於2024年投產,初期就擁有12萬的基礎產能,將會在這個工廠內生產全部的電動化車型,規劃產能超過25萬台。

而東風本田的第一、第二、第三工廠都擁有足夠龐大的產能支撐性,按照去年的銷量推進分析,2024年之後東風本田將會是一個擁有百萬產能的品牌。

但根據今年的銷量計劃,東風本田的年銷量很難突破60萬台,也就是說產能空置率極高。

這在東風本田歷史上也是一次重大的資源透支,核心的原因是在最該轉型的時代,東風本田落後一步沉浸在燃油車的喜悅中。

的確,鄭純楷表示本田作為全球化企業,需要照顧到全球市場需求,中國市場的電動化轉型更慢一些也可以理解,但對於工廠以及企業本身來說,東風本田會甘願被這份所謂的「全球化」所拖累嗎?

按照其規劃,東風本田2027年不再投放純燃油車,2025年電動化產品比例達到50%以上,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卻非常殘酷。

e:NS車系規劃每年一台車型,同樣靈悉品牌在明年也才落地,也就是說擁有25萬產能的第四工廠,將會只生產寥寥無幾的幾台車型,而且東風本田的電動化產品中,燃油版的i-MMD也屬於規劃的一部分。

其將會在2027年停止投放純燃油車,但不代表i-MMD藍牌車會停止投放,這也意味著在未來的市場規劃中,東風本田依然是依靠藍牌車發展,新能源車的動作會更慢一些。

但市場的預期是,2025年前後電動化銷量達到1000萬量級,外資品牌市場占有率剩下30%左右。

這兩個數據對於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品牌東風本田來說,是巨大的壓力和不利的信號,畢竟今年的市場和去年相比,東風本田已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格局了,本身盤口就不大的東風本田今年還要在下滑的市場中拓建新的工廠,從規划上來說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這將會讓東風本田流失更多的機會,浪費更多的資源,畢竟傳統的三大工廠產能已經出現空置,第四工廠生產的純電動車,在市場中競爭力又如何?

最為關鍵的是,東風本田的2025年電動化起跳計劃,是站在中國品牌已經全面崛起、電動化全面成熟的大背景下,那麼東風本田還能跳得起來嗎?

對於剛剛升任一把手的潘建新來說,在其剩下的5年職業生涯中要面對如此殘酷的事實,銷售出身的他雖然能夠解決一部分銷量問題,通過降價來透支品牌價值,但電動化的問題和中國品牌崛起的客觀事實,是其無法阻擋的。

留給潘建新和他的靈悉、第四工廠的發揮空間,也並不被市場所看好,畢竟未來的合資品牌生存空間將會被逐步壓縮,在這個時期繼續拓展、推出新的品牌無疑是一種盲目出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2562daa910fefbca9b6f3eed466ff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