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廣傑
護士小妹把腦脊液標本送過來了,檢驗師小張接到後,問檢驗師老張。
小張:老師,腦脊液這三管這麼分呢?我記不清了。
老張:第一管給細菌室,第二管給生化、免疫,第三管留給咱們體液室。
小張答應了一句,準備照辦。
老張又趕忙說:
不對,不是修改了嗎,第一管查常規,第二管查生化,第三管查細菌培養和藥敏。
小張又答應了一句,準備照辦。
老張又說:
哎呦,好像也不對,老了,怎麼記不清楚了?你年輕人,也記不住嗎
小張不好意思說:
腦脊液標本我做得很少,我也記不准了
……
腦脊液分檢順序,總記不清,搞不定,這是檢驗科常有的事情,幾天前,還有同行問我這個問題。
2018年10月,我和同行陳鑫合作寫了一篇文章《腦脊液分檢,檢驗君該這麼做》,後經檢驗醫學編輯們認真審核和整理,以《腦脊液分檢,到底該怎麼做?》為題在10月18日推出,網友紛紛留言討論,後又被多家醫學網站轉載,這篇文章以故事性和專業知識吸引了很多同行,也把檢驗科目前存在的腦脊液分檢順序問題,闡述得一清二楚,中心點就是按照最新的《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第4版規定:腦脊液分檢順序——第一管做生化免疫,第二管做細菌培養,第三管做體液常規(形態及計數),而且把理論依據也分析得很透徹:
第一管腦脊液不同程度存在穿刺性損傷、皮膚消毒不徹底等因素,被污染的可能性更大,不適宜做細菌培養和細胞計數,生化免疫取腦脊液離心上清,影響可忽略不計。第二管為中段腦脊液,污染等影響因素相對較小,更適合做細菌培養。第三管腦脊液經過沖刷,計數相對影響最小。因此:第一管做生化免疫,第二管做細菌培養,第三管做體液常規(形態及計數)更合理!
但即便如此,腦脊液分檢順序,還是容易記混,即便是該文作者的我,在文章發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也有些記不清,也難怪,從17歲實習開始,我都工作三十多年了,一直沿用的是舊版《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中的規定,思維都固化了,像我這種年齡的老檢驗師,記不清楚,還有情可原,那麼,年輕的檢驗師檢驗師記不清楚,就該打屁股嗎,也不能這樣講,許多基層醫院腦脊液標本不是天天有,年輕人N天也不一定做一次,記不准也屬正常。翻翻操作規程,請問一下同事,也算不上掉價兒。
問題是,你總是記不准,總是翻書請教同事,就有些「掉價兒」、不自信了,而且職稱考試,你不能也記不清楚吧,那可是要影響你的晉級和工資的。
腦脊液分檢,總搞不定,那該怎麼辦?
我分享給大家一個記憶小竅門,讓你一下子搞定。
第一步:聯想記憶
大家都清楚,尿液常規和培養要求中段尿,尤其是尿液培養,為什麼?聰明人不必細講,檢驗人都知道的,所以,你只需記住第二管是做細菌培養的。
採用形象記憶把抽取腦脊液過程,想像成排尿過程,再聯繫到尿培養,都是做培養的,當然都需要中段(第二管)。
第二步:置換、排除和諧音記憶
年齡大的檢驗師們,如果腦子裡儲存老版操作規程抹不去的記憶,那麼在第一步聯想基礎上,只需要把第一管和第二管順序置換一下即可,因為新、舊兩個操作規程的第三管送體液室是不變的。
年輕的的檢驗師們,如果腦子裡沒有殘存老版操作規程那抹不去的記憶,那麼在第一步基礎上,記牢第二管送細菌室,就只剩下第一管和第三管了。可以採用適合自己的多種方法記憶,我推薦排除法、諧音記憶,應該管用,也可拋磚引玉,畢竟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具體方法有二:三體和一生。三體——劉慈欣創作的長篇科幻小說,很多年輕人讀過或者知道,所以,第三管送體液室,那麼第一管做生化免疫,也就記得清清楚楚了;一生或醫生——第一管做生化免疫,你就記住的一生或醫生諧音,第一管做生化就行了。
腦脊液三管分檢順序,可以記清、搞定了吧。
歡迎文末討論留言,讓更多同行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