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家店,開得特傻。
人都知道,店要開在鬧市區才有客流,這家老闆卻是個二愣子,傻得跑到昆明城鄉結合部安家落戶。
我用手機定位發現離市中心足足有十八公里。
害我一波長途奔襲,中間換了兩輛小電動,因為電都被騎沒了。
站在附近,感覺,呵呵,這是什麼鬼地方。
往前幾步就是大山
嚴重懷疑這不是家飯店,就是個打家劫舍的賊窩。
看這大石頭
看這門面
老實說,吃過這麼多家,像今天這種的,還是頭一遭。
瞧瞧,門開得也太低了,這不是非要讓我彰顯一下身高嗎?哈哈
一進去,果然別有洞天。
牆角堆放的糧食讓我突然回憶起小時候在鄉下的日子。
窗前的這些擺設差點讓我懷舊的眼淚掉下來。
老闆原先不開店,就是個不務正業的主,啥也不幹,就做一件事——收集古舊桌椅板凳,還有門扇窗戶。
這條長板凳,清末的,摸起來潤滑如玉,已經被時間細細打磨一百多年了。
這扇門,民國的,看見這鏤空的花紋沒?老得我都不敢摸,怕摸壞了讓我賠錢。
這張桌子,記不清大概的年份了,收時頗費了一番周章,聽老闆說,那戶人家曾經也是地主身份,一張桌子手把手傳了幾代子孫。
老闆陸陸續續收集十幾年,直到有一天,他一轉身,發現他們家這點巴掌大的小院,已經盛不下了這些寶貝了。
好小伙就這樣墮落成一位新時代樵夫
此時,為了搞這些媳婦稱為「破爛玩意兒」的收集,老闆幾乎傾家蕩產,手裡一個子兒也不剩。
媳婦目睹這一切,二話不說回了娘家。
最後還是老父親給兒子支了一招:你留著這些玩意也沒用,賣了又可惜,不如利用這現成的,開家飯店吧。
老父親是貴州人,年輕時就在老家做地攤火鍋,後來帶著一家老小到昆明紮下根之後,手藝就擱下了。
父親黝黑而滄桑
這次重起爐灶,全是心疼兒子。
老父親很傳統,講老理兒,開店之前就給兒子約法三章:
第一,咱是苦出身,你現在境況也不好,飯菜的價格要實惠走量,千萬不能超過四十;
人均四十的標配
第二,地攤火鍋貴在一碗湯,必須按照老家做法,牛骨熬湯,一百斤水要熬到只剩二十斤;8個小時炒一鍋祖傳秘制料。
炒料過程
第三,我喜歡清靜,別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在咱們小院,你那些玩意一擺,成了。
兒子雖然遊手好閒,卻也實打實地孝順,沒錢請人工,他就自己刷牆,搞裝修,又從犄角旮旯淘來各種玩意,有的沒的,亂擺一通。
報告,抓到一隻小可愛
號牌非常文藝,對不起,我順了一個
結果,沒想到,這一開,店就火了。
小院一共不到十張桌子,天天爆滿,有時趕著吃飯的隊伍能排到龍泉路口。
有的人說,在這裡吃到了童年的味道;
還有人說,來這裡不是吃飯,是為了看古董,取景,找靈感的。
這些人里,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導演、作家和網紅們。
如今,不愁破產了,媳婦也回來了。
父子二人一天忙完之後,常常搬著凳子坐到小院裡,小酌兩杯。
月上柳梢,人約黃昏
兒子看著父親,父親總是不說話。
兒子心裡在想:爸想啥呢。
看,這個傻老闆,真有傻福氣。
有感覺想來的:昆明市五華區藍龍潭3號商鋪土黃牛地攤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