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馬街傳了5代人的寶藏美食,40年歷史,配方藏在凹字形建築里

2019-12-12     昆明美食台


聽老輩人說,昆明馬街那邊的一個村子裡,以前有一家十分出名的臭豆腐糊辣魚,作為一個資深的吃貨,我很有必要推薦給大家,翻閱了大量資料後,目的地鎖定在馬街中心學校旁。



尋覓美食的歷程總是艱辛而刺激,要達到目的地,首先要穿越馬街摩爾城下面的「黑洞」,然後再穿過馬街大道,難找係數可達十顆星。



直行就到了春雨路,開車在春雨路上繞了4個圈才找到了路口,原本可以直接右轉的路口,主幹道限行,得從輔道通行右轉。進入馬街下村左轉右轉,對於沒有方向感來說的人瞬間就迷路了。



與其跟著導航走,不如下來問路,這個村子裡的人都知道,會給你熱情的指路。



馬路兩邊都是上世紀90年代蓋起的單元房,南北或東西向,非常好住,每家的窗台上都會種滿花花草草,過著詩情畫意一般的生活,這種幸福感,是城裡人無法感受到的。



第四次轉彎,可以看到一個建築標識——紅河電纜。



馬街向來以電纜廠而出名,這麼優秀的企業,居然藏在這麼偏僻的位置。



電纜廠旁邊就是馬街中心學校。



終於七拐八繞,在村民的帶路下終於到達了目的地——獅子塘。


獅子塘


方圓十公里,提起獅子塘,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小到上學的孩童,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占地10畝,藏在馬街村子裡的「桃花源」,早些年以一道「臭豆腐糊辣魚」而聞名整個春城,傳承人更是換了一代又一代,前幾年因為內部糾紛,這道菜才漸漸淡出江湖。



經過第五代人改造後,環境好了10倍,菜品也豐富了許多,而且價格相當親民,還有超大的垂釣塘,深受垂釣愛好者的喜愛。



多數人並不是喜歡釣魚而來這裡的偷懶的,而是衝著那道經久不衰、經典傳奇的臭豆腐糊辣魚而來的,關於這道菜的配方,村民透露曾一段時間被第四代傳人藏在對面那棟「凹」字形的建築里,由於家族糾紛,在一個暴風雨的黑夜裡,這位傳人偷偷地抄了一部分,從此隱姓埋名在外大展宏圖,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配方的精髓恰巧沒有抄到,所以只能成半仙。了解到這裡,不得不感嘆,歷史總是驚艷的相似啊!



世人都矚目的臭豆腐糊辣魚,做法神秘,即便是我這樣的身份也不可細拍。

廚房大廚三個,現殺活魚,現切魚片。



切魚對刀工非常講究。比巴掌還大、薄如宣紙的魚片,在燈光下晶瑩剔透,質感極佳。



其實,他家的臭豆腐糊辣魚之所以那麼出名,是因為對食材要求的極度苛刻,加上對各種食材搭配的深蹲研究,在今天透露一下,他家的臭豆腐選用的是遠近聞名的呈貢七步場臭豆腐,傳統工藝製作,品質上乘。



沒有一點浪費,魚排魚骨做鍋底,配料豐富。



澆上羊油秘制熗料,香氣四溢,這個就相當神秘了。



我們點了一條魚,就滿滿的擺了一桌,這場面,驚世駭目。



魚片雖薄,但不能當作刺身哦,要拿來涮著吃。



除了魚片,剩下的魚頭、魚尾、魚排通過烹飪後作為鍋底,湯汁會更鮮。



開火片刻之後,湯汁沸騰,臭豆腐和糊辣椒的香氣四散開來。小編我看見圖片又忍不住咽了一哈口水。



比巴掌大的魚片準備下鍋。



涮煮片刻之後,魚片就可以撈起來吃啦。色澤誘人,好吃到咬舌頭。



來一勺伴著湯汁的臭豆腐,自帶「屎臭屎臭」的上乘氣味,嫩鮮可口,十分入味。如果能來點米飯就更棒了!



最驚艷的是,鍋底中還有秘制鹵肥腸。又粗又厚,一口下去,爆汁的感覺真爽。



鍋底里的魚排魚塊多煮一會兒,吸收羊油和臭豆腐的香氣,吃起來更過癮。



美味濃郁的湯汁,重口味的寶寶一定不要錯過的。



有人不能吃辣,但是他家的糊辣椒真的是香,辣度可以選擇微辣,中辣,特辣。總之吃一次就愛上了,難怪在江湖中傳得那麼神奇。



這一大桌子的臭豆腐糊辣魚,包含魚片鍋底配菜,才170多塊,足夠5-6人吃的飽飽噠。這性價比也太良心啦!



用餐環境也是相當的獨特,有人說是「躲在竹林里吃魚」。



第五代傳人思想比較前衛,想得很周到,小朋友來也可以玩一玩。



下午可以曬著太陽,吃著燒烤、炒菜,好生愜意。



停車就不用擔心了。



早上來這裡,可以看到水面上飄著一層淡淡的輕紗,還能聆聽後山裡的鳥叫聲,如此詩情畫意的地方,在這樣的冬季里,更是唯美得不敢相信自己眼睛。



院落里的柿子也都熟透了,來遊玩的朋友們,注意別被它砸到!牛頓知道後,會很傷心的。



在哪:馬街街道辦事處下村居民小組獅子塘場地房屋(馬街中心小學正大門左轉50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IUQAW8BMH2_cNUgOi_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