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當年拒絕了愛因斯坦,否則雲南省,可能就成了現在的巴勒斯坦

2024-06-10     黑科技研究所

去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加沙的戰爭可謂是人盡皆知,而且我們對加沙地區人民的慘狀也深表同情。

也許你不知道,在85年前,如果我們答應了愛因斯坦,那麼我們今天的雲南省也許也會成為如今的巴勒斯坦。那為什麼這樣說呢?各位看官老爺點個贊,容我慢慢道來。

猶太人一直尋求聚集地

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在摩西的帶領下,經過了艱辛的四十年,終於到達了「應許之地」——現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

公元前10世紀,大衛王和其子所羅門王相繼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和第一聖殿,猶太人的信仰和文化逐漸形成。可公元前586年,巴比倫攻入耶路撒冷,摧毀了第一聖殿,猶太人被迫開始了第一次的大流散。

當時猶太人分散到地中海沿岸、北非、歐洲和中亞等地。然而,無論他們去到哪裡,這些移民始終保持著對錫安山的嚮往。

在古羅馬時期,由於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羅馬帝國分別兩次鎮壓猶太人大起義,摧毀第二聖殿,大批猶太人再次被迫流亡,開始了歷時近兩千年的流亡之旅,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迪阿斯波拉」。

猶太人的聰明世人皆知,在流亡期間,他們通過巧妙的適應,將自己的信仰、文化和當地的特點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猶太社區。

在歐洲,猶太人成為中世紀重要的經商和金融力量。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猶太人也不斷面臨種族歧視、迫害和驅逐。這也進一步激發了猶太人尋求安身立命之地的渴望。

20世紀初,歐洲的陰雲密布,1933年,希特勒及其領導的納粹黨在德國掌握了政權。那時候的德國,從商界到科學界,猶太人無處不在。

然而,這種成就卻使他們成為了一些人的眼中釘。在經濟困難、社會動盪的情況下,猶太人成為了極端民族主義者和反猶主義者眼中的替罪羊。而希特勒的上台,更是使這一反猶趨勢達到頂峰。

希特勒在其代表作《我的奮鬥》中,毫不掩飾對猶太人的深惡痛絕,並將其描繪為德國一切問題的根源。

當他成為德國總理後,反猶政策迅速付諸實施。1933年4月1日,策劃了一場大規模的反猶運動,號召全國抵制猶太人的商店、診所和律師事務所。

隨著二戰的爆發,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進入了更加殘酷的階段。1938年的「水晶之夜」。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遭到襲擊,大量猶太人被殺害,上千家猶太人擁有的商店、學校、教堂被毀壞。

納粹黨徒在半夜肆意闖入猶太人家庭,將他們拖走,暴力和恐怖蔓延在整個德國。猶太人的處境變得愈加危險,有的被迫逃離家園,有的則被送入集中營,開始了漫長的地獄之旅。

1941年,希特勒推出了所謂的「最終解決方案」,猶太人在歐洲被搜捕、被運輸,被迫進入集中營和滅絕營。

奧斯維辛、特雷布林卡、貝爾賽克,這些惡名昭彰的集中營成為猶太人大屠殺的現場。數以百萬計的猶太人在這些「死亡工廠」中被殘酷殺害,甚至連他們的遺體都被投進焚屍爐,徹底消失在這個世界上。

愛因斯坦希望中國拯救猶太人

在當時,美國的牙醫威廉就想拯救這些猶太人,經過一番深入研究後,威廉把關注點轉向了中國。他認為中國可能是猶太人在全球範圍內的主要希望之一。因為當時有大量的猶太人開始遷往中國的上海。

為了讓猶太人在中國落戶,威廉將這個主意告知了他的同胞——猶太人愛因斯坦。

作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授,愛因斯坦不僅致力於科學研究,還是一名公開反法西斯主義者,愛因斯坦強烈反對納粹的種族主義和暴行。早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愛因斯坦就毅然離開德國,並在國際上為猶太難民和受迫害的猶太人發聲。

愛因斯坦認為,中國和猶太民族一樣,都擁有璀璨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兩者必定能找到共同點。愛因斯坦因為到訪過中國,所以與各界也有著聯繫,於是進行了與我國進行牽線搭橋。

最初,國民黨政府對這一方案持懷疑態度,因為國民黨與德國當時有著合作關係,若是接收這些猶太人,會導致兩國關係破裂,怎麼看都覺得得不償失。

而且我國當時也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但在孫中山的長子孫科的推動下,一項涉及到拯救猶太難民的計劃逐漸成形。當時孫科擬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在雲南修建一個專門的庇護所,可以容納達十萬人的猶太難民。

孫科指出,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安置猶太難民,便有可能獲得美英兩國的援助,從而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鑒於英國大多數銀行和商貿活動背後都有猶太人的操縱,這一舉動還可能直接影響英國對我們的態度和政策。

當時美國總統老布希

孫科當時的想法是通過猶太人在經濟上的特長,進一步促進雲南地區的發展。猶太人遷移到雲南後,不僅可以帶來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

更重要的是,當時逃亡的猶太人也十分有錢,他們的到來可以在經濟上給予中國重要的支持和幫助。

在孫科多次解釋後,國民黨高層的態度開始有所動搖。

之後,「雲南計劃」雖然得到了批准,卻碰上了一個尷尬的問題:國民黨缺乏資金,而美國也拒絕提供財務支持,導致10萬猶太難民無法前往中國。

這個計劃因此被擱置,隨著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隨後也被迫退守台灣,「雲南計劃」最終不了了之。

猶太人最終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二戰結束後,當幾十萬猶太人從集中營中獲救,迎來了重獲自由的曙光,這個歷經苦難的民族卻面臨著嶄新的困境:他們變得無家可歸。面對戰火剛剛熄滅,各國家都在重建中,無一國家願意接納這些猶太難民。

當這些人徘徊無措時,定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向他們伸出了援助之手。

數十萬猶太難民湧向巴勒斯坦,組成了"猶太人突擊隊"。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批准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使巴勒斯坦分裂成兩個獨立國家。

從此,這片土地上的猶太人數量迅速增加,開始了他們艱辛的建國曆程。但這並非坦途,隨著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的到來,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948年5月15日,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約旦等阿拉伯國家聯合對以色列宣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對於剛剛成立的以色列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場艱難的試煉。以色列不僅面對著這些阿拉伯國家的強大軍事壓力,還需要在國內穩定新政府及經濟恢復等難題。

如果我們通過鳳凰衛視2019年5月10日播出的《歷史觀 | 從苦難中崛起——以色列建國始末》節目,我們就能更深入了解了以色列建國曆程中的艱辛與曲折。

多年來,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衝突此起彼伏,戰爭依然困擾著這個年輕的國家。從第一、二、三次中東戰爭,到其後的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等大規模衝突。

當年收留猶太人的巴勒斯坦人的後代,如今正面臨殺戮、轟炸、飢餓、驅趕、逮捕以及無家可歸的命運……

很難想像,如果當初「雲南計劃」得以實現,如今雲南的局面將會變成什麼樣。會不會走巴勒斯坦的老路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dff1906a715f46b0d667a0c6c9aca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