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視點|桂浩明:從基金視角看A股資金流向

2024-01-19     金融投資報

原標題:名家視點|桂浩明:從基金視角看A股資金流向

名家視點|桂浩明:從基金視角看A股資金流向

本文約1500字

閱讀完約3分鐘

桂浩明

股市的低迷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這期間給投資者印象最深的恐怕不只是指數的震盪走低,還有成交量的不斷萎縮。大家都知道「量為價先」的道理,如果市場的成交一直比較清淡,買盤稀少,那麼就難以想像大盤會持續性地上漲。

當前股市成交的萎縮有多方面原因,這裡我們不妨從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的視角進行分析。畢竟,經過多年的發展,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場上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操作行為對行情的影響很大。

也許可以說,股市成交金額的下行,與公募基金沒有主動地大規模買入是有一定關係的。然而,這只是說明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客觀上講,現在絕大部分的股票型公募基金幾乎都保持高倉位。換言之,也就是他們手中並沒有多少現金可以用來買股票。

在過去,每年年初的時候,都有公募基金開展大力度營銷,以至於新增份額明顯增加,這樣就有新增資金可以入市。所謂的春季行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與年初社會資金比較多地流向公募基金,給了它們以足夠的「子彈」來增加對股市的投資有關。可是,如今的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雖然還是有公募基金開賣自己新設計的產品,但似乎響應者寥寥。

去年底的時候,出現過某新成立的公募基金產品只有一位外部投資者萬元級別申購的案例,最近,則更是出現了一家公募基金新發行的基金產品只有公司自己購買,在市場上沒有募集到一分錢的事情。雖然這種極端化的現象並不多,但是公募基金新產品發行不理想則是不爭的事實。

這也難怪,連續幾年來,公募基金都沒有給投資者帶來像樣的回報,去年更是虧損嚴重。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法想像投資者還會願意繼續擴大對基金的投資。缺少新的增量資金,公募基金持有的現金自然是捉襟見肘,即便是非常看好某個板塊或某隻股票,也實在掏不出多少錢來購買。沒有了這種來自機構的主動性買盤,股市成交自然就萎縮了。

也許有人會提到,對於處在存續期的主動型公募基金來說,如果有看好的投資品種,也是可以通過換倉來進行交易的,而且這樣一進一出,還會導致成交金額放大,進而提升市場的活躍度。

可問題在於,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市場上的熱點降溫明顯,而且轉換又特別快,這非常不利於基金的操作。去年年底時,不少基金髮布了2024年的投資策略,就選股方向來說,大都與2023年相同,並沒有多少出新出奇之處。

這也不難理解,由於客觀上市場內外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因此在投資標的上很難有新的發現,投資也就只能在老的框架里展開。於是,市場也就漸漸失去了調倉換股的相應空間,這自然導致基金的操作餘地變小了。進一步說,即便公募基金手中還有點錢,也不會進行主動的積極配置。

事實上,對於一些公募基金而言,現在之所以不敢把手中的現金都投出去,還有一個原因是要應對基民可能的贖回。

基金經營績效差、投資者對後市缺乏穩定的預期,再加上偏保守的投資思維占上風,這就對當下的公募基金帶來了一定的贖回壓力。特別是在行情有反彈的時候,贖回申請數量會明顯增加,其中寬基ETF可謂是「重災區」。

面對難以預期的現金流出,基金此時是較為被動的,這也使得其在當下弱勢震盪的市場中難有作為。公募基金因為手中沒有餘錢,或者其它原因而沒有大的操作,那麼股市怎麼可能交易活躍,大盤平穩向上呢?

當然了,股票市場中不僅僅有公募基金,還有其他機構投資者,更有數以億計的中小投資者。但基金作為專業投資者,並且還是為廣大中小投資者專業理財的主力機構,其不但角色重要,同時在其投資行為中,也更加能夠反映出市場的普遍性投資選擇。

所以,基於公募基金視角所看到的資金流向,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場的冷暖,而股市成交的萎縮,不過是其中的一種表現而已。因此,就對市場的判斷而言,大家不妨多關注成交量的變化,關注基金的資金流向,以及交易活動中的資金結構變化。

編輯|賀夢璐 校檢|袁鋼 審核|苗曦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金妹兒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註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d8a2005ba6117d5458b062c7be135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