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兜底是不是「耍花樣」?
劉柯
日前,曾經的大牛股東方雨虹發布公告稱,持有公司股份約5.71億股的實控人李衛國計劃在3個月內以大宗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5037萬股,減持所得資金將用於履行持股計劃兜底補足承諾。
此公告一出,市場一片譁然,很多人認為這是花樣減持的另一種玩法。
事情的緣由要追溯到2021年。彼時,東方雨虹披露了一份《2021年員工持股計劃(草案)》,計劃籌集資金不超過17億元,計劃參與對象1611人,李衛國高調承諾,如果年化收益率低於8%,則由其兜底外加另外補償8%的利息。據悉,在老闆兜底加高額補償的誘惑下,有1411名員工參與了持股計劃,自籌資金部分實際繳款總額為13.77億元,人均投入近百萬元。與此同時,該持股計劃還找券商加了1倍槓桿,員工持股計劃證券帳戶最終累計購買公司股票4947.17萬股,金額達到27.6億元,這部分股票的成本在每股55.78元左右。
但世事難料,與房地產業緊密關聯的東方雨虹卻在員工持股計劃實施以後走上了下坡路,2021年,東方雨虹實現營收尚能同比增長46.96%,凈利潤同比增長24.07%,但到了2022年,其營收則變成了下降2%,凈利潤更是大幅下降近50%。與此同時,公司的應收帳款急劇增加,2021年達到87.64億元,這其實為後面幾年業績的滑坡埋下了伏筆,到2022年,其應收帳款達到了108.79億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其應收帳款則繼續上升至151億元。其實大家都知道,面對當下陷入調整周期的房地產市場,這麼巨額的應收帳款意味著什麼。所以,東方雨虹的股價也隨之跌跌不休,從2021年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時的每股60元以上,跌到現在的每股不足18元,員工持股計劃的本金基本虧完。
所以,也就有了現在李衛國的補償方案實施。這本身沒有什麼問題,願賭服輸。但問題是李衛國要在現在減持股份補償,而不是拿自有現金或者其他資產變現補償,這就很蹊蹺了。也許有人會說,李衛國持有的公司股份也是自有資產,這沒錯,但要知道,當年員工持股計劃包括通過大宗交易受讓李衛國持有的公司股票1500萬股,這部分股份成交均價為每股53.79元,也就是說,李衛國其實是此次員工持股計劃的受益者,當年就套現了8億多元現金,他會沒錢嗎?有意思的是,此次李衛國補償員工需要賣出的股份市值也不過9億元左右,和當年高位套現金額的差不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cdcc65e7f8bada18a09380c1cbed8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