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2021學術大會為期三天,百餘位專家學者通過報告、演講、對話形成了約28萬字的珍貴發言。本期為您帶來了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陸傑華:中國老齡社會新形態的特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
今天就紀念中國老齡化社會20周年,主要講這樣四個方面,第一,老年社會新形態我們為什麼要關注。第二,講一下新形態五大特徵。第三,講一下老年社會給我們帶來的雙重影響。第四,談一些我們怎麼樣在新的形態下,有更積極的老齡觀、健康觀,提一些思路。
這個數據大家都非常清楚,幾個嘉賓都提到了。這次七普數據給我們重大的一個改變,中國老齡化都在推進,但七普數據重要的是人口年齡結構從過去的轉型到今天的轉向。人口年齡結構面臨重大的轉向,兩升一降,就是少兒人口增長是微不足道的,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放開了三孩。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老齡社會將來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新的形態,這個新的形態既給我們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
七普數據我們如何認識老齡社會新的特徵,我想第一個特徵就是人口老齡化呈加速增長的態勢,增速遠超預期。很多專家預測低估了老齡化的速度.根據歷次普查數據,我們會發現從2010年到2020年,我們老齡化增長速度是最快的,剛才幾名專家都說了,2010年到2020年,不是未來的最快,我們明年將進入更快的變化。
第二個特徵,老齡化地區差異更加明顯。區域應對壓力是不太一樣的,大家可以看到四大分區,以前是東中西,現在加了一個東北,這個分區和人口也是密切相關的。老齡化和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東北這兩年相對比較滯後一些,老齡化呈現一高一低突出的特點。
第三個特徵,老齡化省際差異更加多樣,分省應對迴旋空間明顯增大。各省老齡化具有明顯差異性。我們倒是沒有按照排名,中度老齡化是12個,輕度老齡化18個,還有一個尚未,不同省份老齡化的處於不同的一個階段。
第四個特徵,就是動態要看老齡化未來的發展。這個動態我覺得既不能太盲目樂觀,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應該採取一個積極的觀念去應對老齡化所帶來的一些困難。
第五個特徵,城鄉老齡化倒置加劇,農村養老問題亟待關注。
在這樣一個變化中,我們更多關注老齡社會的新形態究競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意見》提到了積極老齡觀和健康老齡觀,老齡化的應對還是有緩和的空問和迴旋的餘地。所以我們應該認識老齡化對我們的影響處於一個相對比較低的低齡化,老年人口的低齡化,很重要催發了銀髮經濟也好,老齡產業也好,還有一個我們怎麼樣利用低齡的人力資源。現在關注人力資源的參與重點是關注醫生,有技能的,包括老師,我覺得應該是全域口徑的,特別像農村地區。
在新的變化中,我們怎麼樣重新定義過去的老年人這樣一個概念。在這樣的變化中,我們還面臨很多的挑戰,這個挑戰我們從三個不同的層面。
第一,從宏觀層面,我們怎麼樣超前規劃頂層制度設計,合理配置養老資源。
第二,社會治理和社會文化的環境以及養老共同體的打造。
第三,我們可以看到急難愁盼,其實面臨的問題更多。家庭功能在弱化,加上我們整個現實的問題,失獨、空巢、高齡、失能、失智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問題。
最後這個方向,應該說具體的方面包括這樣幾個方面。橫向應該是一體化,這個考驗的是老齡工作政策的一些決心和智慧,光有決心,沒有智慧,也達不成目標。縱向一體化,老齡公共政策需要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我們現在還是自上而下,但是自下而上的,成功的還是相對要少一些。很重要就是要因地制宜,我們提出理念,健康的老齡化,還有積極的老齡觀,還有政策一體化,區域平衡化和治理多樣化,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
另一個方面,從治理的角度上,一定是多元治理的體系,應對老齡化不僅是政府的事情,部門的事情,不僅是社會組織的事情,同時也是家庭,是個人。老齡化視角下,社會、政府、家庭、個人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體系,這個是我們需要亟待解決的。還有法治環境建設,相對比較單一,光靠一個法律或者若干個法律是難以解決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老年政策要因地制宜,要考慮公平、平衡和有效。特別在資源供給方面,要權衡各地區的差異,特別是一致性,要解決養老服務體系中,或者應對老齡化過程中,重城市、輕農村的思維定式,這樣我們才能夠有一個養老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我們應對老齡化才能夠更主動、更從容,我們社會經濟發展才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