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沿長江區域水環境共保聯治協商議政會10月23日至24日在滬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水利學科主任李大鵬在主旨演講中提到,近十年來全國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他說,2023年,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達89.4%,提升27.8%;地級及以上城市的2899個黑臭水體基本得到消除;全國縣級以上地表水型水源達標率提升至97.4%。
水污染治理效果與控制成效顯著。COD、氨氮、溶解氧等常規指標近年來呈現逐年向好趨勢。2007年至2020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量增長近3倍,而能耗基本沒有增加,近十年的處理能力和效率明顯提升。2007年至2019年,工業排放的COD和氨氮下降85%和89%,水耗和單位GDP能耗下降13%和42%。
同時,李大鵬表示,類型多樣的新污染物是一個新問題,全國地表水體檢出的新污染物不斷湧現。調查顯示,部分用水中存在標準外的農藥、亞硝胺類、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等污染風險。此外,微、納塑料在水生態中累積問題也值得警惕。從全球看,每年流入海洋的河流塑料量相當於陸地塑料排放量的50%。微、納塑料可能滲透到活細胞中,對生物具有環境和健康風險。
他建議,構建可持續的韌性水系統。統籌建設清潔健康的供水系統、運行良好的排水系統、高效生態的污水處理系統、經濟有效的防洪系統,以及多重功能的河網系統。在水污染、乾旱、洪水、風暴潮、海平面上升等不確定事件中有效應對並恢復,充分緩解衝擊負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