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中年人寫的少年故事,不夠熱血,不夠浪漫,只有試著和這個世界和解,承認自己不過如此。」
《天氣之子》如果是中年人去看,一定會收穫不少讚美之聲。
作為院線電影,這部片其實不夠商業,然而,它真的挺好看啊,90年代日劇黃金時代的編劇風格配上已經不再熱愛世界的廢柴男主角,陣容名單里還有小栗旬和秋元康。
只要不盯著新海誠的名字,其實還不錯。
更主要的,因為我不再是中二少年了。
而這剛好是部向青春時代告別的電影。
這部片的起始,是標準青春漫——
離家出走的少年,在東京偶遇玩世不恭的大叔(等等,別擦口水,並不是BL向),又偶遇了元氣滿滿的女主。
然後,少男少女為了抵抗人生困局開始打工。
最終,還要面臨拯救世界的重任。
如果這是一部「媚宅向」作品,男主角就不止會有女主角一個戀人。
一定還有同事大姐姐的疼愛,故鄉青梅竹馬的追擊,甚至女友的弟弟的女友的仰慕。
然而,並沒有。
如果這是一部「熱血英雄向」作品,男主角就不止會有女主角一個戀人。
一定還有同事大姐姐的疼愛,故鄉青梅竹馬的追擊,甚至女友的弟弟的女友的仰慕。最終,男主為了拯救世界,使出了懷中抱妹殺(沒錯,就是想嘲諷《權力的遊戲》)。
當然,這些也沒有。
《天氣之子》實際的劇情是,女主角要獻身自我,拯救世界——非常傳統的燃系晨間劇*女主角。
*標準的日本晨間劇,都是大清早用來打雞血的
但是,男主角卻是「寬鬆世代」的想法——誰管這個世界洪水滔天,我就想和你手拉手談戀愛!
如果真的走「晨間劇」路線,結局就應該是女主角自我獻身,因此感天動地,得到了另一種新生。
然而它也不是。
最後,男主角把拯救世界的女主角拉了回來,整個日本又開始暴雨連綿,三年後,東京幾乎被淹沒,男女主角歡喜重逢。
基本來說,這個劇的價值觀得罪了多種宅群體的傳統審美。
它熱血的方向不對,劇情也不夠討好觀眾,沒有纏綿戲碼,沒有曖昧關係。
所有女性角色,不論是女主角還是同事大姐姐,甚至「小弟前輩」的小學生女朋友們,都比男性角色更浪漫。
(摩托車少女這樣的設定,真的是永遠讓人淚目的!)
它甚至沒有富有魅力的大壞蛋。
一度充當龍套的反派,也是個要養家的好男人、勤奮工作的社畜,堪比《寬鬆世代又如何》里的柳樂優彌。
《寬鬆世代又如何》中的社畜(柳樂優彌 飾)
年輕時,誰不想拯救世界?工作後,只盼望上下班擠地鐵時能有座。
這就是從中二走向成年的必然過度。
只是這樣的劇情,會徹底掀翻一些苦苦等候多時的傳統期待。
多年前,專家說,世界是地球村,各地的人的審美會越來越趨同。
然而現在看,這個世界其實更分裂了,不同的群體的自閉性越來越強,每個圈子都有自己的審美。
玩快手的看不慣玩豆瓣的,混微商的瞧不起上班的,熱衷舉鐵的姑娘不想正眼看網紅臉。《魔獸》懷舊服開啟,一群中年人熱血沸騰,年輕人只會覺得他們跟廣場舞大媽沒啥區別。
各種所謂大熱的作品,其實也不是「全民熱議」,只是因為觸動了不同體量的圈子熱情而已。
《天氣之子》的男女主角,雖然生活在東京,其實都沒有融入當地的生活。
他們沒有去新宿逛街,沒有去表參道,甚至不如去日本的中國遊客去的地方多。
在大都市的孤獨感,是這部電影的餘音。
也許,北漂滬漂會更容易被觸動吧,謀生不易才是現實。
男主角最初到東京的時候,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是「東京真可怕」,因為這裡和他的九線海島小城市家鄉截然不同。
要進入大世界,就要學著遵守新規則。
越是大都市越是有完整的「規矩體系」,由法律和遵守社會規則的成年人們貫徹。電影中,三個少年找不到旅館的情景,就是如此——
你作為社會的零件之一,要麼跟著運轉,要麼回到鄉野去生活。
動畫里的少年喊著「我要改變世界」,但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一句「我要改變」就能跨越的。
在男主角重回東京時,與那個原本被社會主流甩了出去的中年大叔重逢,大叔已經成了一個小小的成功人士。
他安慰少年說:
「不要太自以為是了,這個世界變成這樣不怪你們。世界本來就很瘋狂。」
這才是大人的世界觀。
犧牲一個人拯救世界固然好,如果沒救成,人類還是會努力活下去。
所以,為什麼還要做英雄?
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曾經的少年」們的想法吧,90年代動漫黃金期過去了,許多漫畫家和鐵桿漫迷都四、五十多歲了。
熱血還在,但是血脂高了,血糖也高了。
這是一部中年人寫的少年故事,不夠熱血,不夠浪漫,只有試著和這個世界和解,承認自己不過如此。
中年人的人生感悟並不值錢,但少年和中年是彼此的倒影。
總有一天,你會走到那一步。
放鬆看,其實挺開心。
作者 | 表文七,熱愛木匠活的肌肉男,特技是耳洞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