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廠開始整頓媒體了?但更重要的問題是……

2023-12-12     汽車公社

「坑人的測試!科學與嚴謹才是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則!」

11日的上午,「余大嘴」再一次開噴,但這一次遭到「火力覆蓋」的對象不再是某友商,而是汽車媒體。

事情源於懂車帝平台,最近在黑龍江漠河搞的「2023懂車帝冬測」活動。這一次,懂車帝集中了約20款年內發布的新能源車型。測試的主要內容,是在極端低溫條件下,車輛的純電續駛里程測試。被拉來參加測試的,包括仰望U8、方程豹·豹5、理想L9、銀河L6、問界新M7等熱門車型。

余承東會勃然大怒,那麼測試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字有些小,看著費勁,大家請多包涵

仰望U8以85.08%的續航達成率排名第一,位列第二、第三的分別為騰勢D9 DM-i以及宋PLUS冠軍版DM-i,續航達成率分別為82.5%和61.1%。至於自9月中發布以後一直火到11月末的「當紅炸子雞」問界新M7,落了個倒數第一的成績——在懂車帝的測試中,WLTC標準下,標稱175km續航的問界新M7,「實測」續航數據僅55.3km,達成率區區31.6%。

余承東的回應不僅僅是上面這句開懟。實際上,這番抨擊的言辭,是轉發一篇由AITO汽車公眾號推送的,名為《無懼嚴寒,問界系列車型冬測表現官方解讀》的文章時他本人發表的評論。

幾年來,懂車帝的冬測與夏測,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包羅萬象涉及國內市場多數品牌,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圖為去年冬測照片)

而在這篇於12月9日發出的官方推送文章中,問界方面也詳細解釋了懂車帝冬測時,問界新M7車型所處的狀況,以及導致其結果的原因——

經測試媒體確認,車輛在正式測試前進行了共計71分鐘的空調製熱,在車內溫度達到24攝氏度後,又持續制熱40分鐘。在此過程中有十餘次開關車門、車窗的操作,其中最長時間超過3分鐘,大大增加了空調能耗,導致電量快速下降。在嚴寒極限及空調持續制熱條件下,多次長時間開車窗、車門,嚴重背離用戶真實使用場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車輛電量僅剩74.9%,搭載駕駛員及4個60公斤沙袋的情況下才開始測試,到電量為20.4%時增程器啟動,實際消耗電池電量54.5%,實現冬季極端天氣條件下純電續航55.3公里。

被惹急的問界,直接照臉A過來了

注意標黑的內容,上述內容是問界方面在知曉懂車帝的測試結果後,拿著數據去溝通後,得到對方確認過的結果。實際上相關內容自9號AITO汽車官方推送以後,就在網上小範圍流傳中,一直到余承東本人昨天上午在轉發的同時開懟,才正式全網引爆。

隨著余承東的開懟,長城、吉利等品牌,也緊隨其後對該測試結果提出了質疑。

長城旗下的哈佛猛龍、坦克400 Hi-4T、魏牌藍山等多款車型,以及吉利旗下領克08 EM-P,也均在測試名單上,且在測試排名中成績很差。

余總帶頭,於是眾人一起「沖塔」

面對突然爆發的輿情,懂車帝官方在11日下午作出回應稱,本次測試為-20℃以下極寒天氣的滿載續航測試,所有參與車輛在整備後編隊行駛出發,使用統一標準,符合用戶冬季用車場景,不存在區別對待。懂車帝冬測將不受車企干擾,正常進行,歡迎用戶和車企提出寶貴建議。

並且為了表示誠意,回應中進一步表示稱,將在12月14日上午9點於漠河測試點舉行2023冬測開放日,邀請所有參與車企現場觀測,並全程直播。

實際上,縱觀懂車帝之前發布的冬測結果,即使以不那麼專業的眼光,也會發現其中很多令人費解的問題。

目前普遍的共識是,僅就動力電池的低溫性能而言,三元鋰電芯是顯著優於磷酸鐵鋰電芯的。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排名前四的均為比亞迪旗下車型(第四名為比亞迪·唐DM-P)——但眾所周知,這些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組均採用磷酸鐵鋰電芯。

筆者對比亞迪品牌觀感歷來良好,但懂車帝測出來宋PLUS冠軍版DM-i排名第二這事我實在是不敢相信,搞不好比亞迪的人也不敢……

如果說,仰望U8是高端車型,主機廠對其動力電池組不惜血本,採取了價格較貴的耐低溫電芯(改進電解液、正極材料並採用了專門的卷繞工藝,但筆者並不了解比亞迪是否量產了類似的產品),但第二名卻是以性價比著稱的一款「走量車」,目前國內緊湊級SUV市場的強者,比亞迪·宋PLUS冠軍版DM-i……

作為對比,墊底的問界新M7動力電池電芯部分採用的,卻是以低溫性能較優而聞名的三元鋰電芯。且供應商為寧德時代四川工廠,絕不是什麼「雜牌」。這就非常地令人費解了。

新M7的動力電池組,採用三元鋰電芯,由寧德時代供貨

此外,如果細看懂車帝官方聲明的話就會發現,關於「所有參與車輛在整備後編隊行駛出發,使用統一標準,符合用戶冬季用車場景,不存在區別對待」的表述,實際上並沒有直接回應問界官方對參測問界新M7實際出發時電量僅為74.9%這一點,倒是可以理解為,針對車上除了駕駛人員外另外放置4個60kg沙袋配重這一點。

在這裡,筆者不打算僅就雙方目前發表的這些文字,進一步進行摳字眼式地解讀。反正明天就是14日,是騾子是馬到時候現場看便是。

儘管絕大部分媒體、媒體從業人員,都以公正和客觀來進行自我標榜。但實際現實世界裡,只要涉及人的事情,那必然會因為每個人不同的傾向性,存在各自不同的偏向。

但這並不是什麼問題,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各自偏好本身,也是客觀事實的一部分。只要每個人、每家媒體,在面對各類新聞呈現出的各種客觀事實時,能夠保持一個客觀公正的態度,且標準自始至終都秉持統一、不雙標,那麼其仍舊可以被認為是公正的。

「懂車帝測試的不是車,而是各家車企是不是『懂事』。」

事情鬧開以後,有網友對此嘲諷道,其言辭可謂辛辣。然而筆者認為,在有準確消息與新聞前,這樣的話未免存在有罪推定之嫌,非常地不妥。

實際上關於車媒也好,乃至於這個「流量為王」時代里的各色媒體,當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過度地娛樂化。

懂車帝的高光時刻

幾年前,懂車帝的崛起,靠著一大堆貨真價實的實車測試。比如2021年6月1日,由懂車帝製作的一期有關五菱宏光mini EV對撞低速電動車(老頭樂)的視頻,就曾在全網引起轟動。其後續輿論效應甚至驚動了當時的主管部門,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官方對低速電動車問題啟動整治。

然而視覺效果強烈且刺激的對撞視頻做久了,團隊難免會滑入為了做測試而做測試的迷途。甚至是,測試非要有個結果,甚至最後就成為了無論如何都是整個「大新聞」。因為不夠刺激的視頻,流量數據必然糟糕;結果不勁爆的內容,也肯定帶不來更多的關注數——畢竟,在這個時代,對於媒體來說,流量就等於是金錢。

也是,本應該以事實為準則、傳播信息為主要工作的媒體,最終淪為了流量的「奴隸」。

其實我也不討厭/反感這類視頻號、主播,純當娛樂的話還是蠻好玩的

這樣的例子不甚枚舉,比如19年末從抖音平台起家的某主播,早期的內容形式主要還是以各種辛辣評車內容為主,但隨著受眾獲得刺激的閾值日益提升,到了2022年3月起開始嘗試搞來各種車輛進行暴力駕駛測試,遂一發不可收拾,開始整日搗鼓些個流星錘砸車、爆炸物炸車之類的視頻,實際已經發展到了只要吸來流量,可以無所不用其極。

搞到這一步,其實已經完全背離了媒體的價值觀,而實際上成為了演員,是在進行各種表演了。至於這到底是不是藝術,筆者就不進行評論了。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假使懂車帝的冬測並無那些極端猜測的情況,而僅僅現場人員一些「意料外的操作」所致,那麼之所以會有這種意外的操作,其中是否有了針對目前最當紅的車型這個流量爆點,去專門整個「大新聞」的想法在裡面呢?

很多事這裡點到為止,正如上面筆者所說的,在最終結果出來,各種信息主要靠各方用嘴說這個當口,我也大可不必本著研究「紅學」的態度,去逐字逐句「判斷真相」。假如那樣的話,妥妥地「小丑竟是我自己」了。

最後,筆者在這裡就想說一點——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不久前有位網名「姚十八」的網紅,因為採取極端操作惡意貶低比亞迪方程豹·豹5的油耗數據,遭到了比亞迪官方的迎頭痛擊——比亞迪方面在獲得主管部門許可後,放出了這位「姚十八」取得的所謂豹5油耗數據,是在非常極端,且違反我國道路交通法的條件下獲得的,並無任何參考價值。

必須得說,比亞迪這一操作堪稱精彩,特別是開篇就聲明是應警方要求

實際上「姚十八」在整個駕駛過程中,一切車輛操作,包括車速、車輛載荷等,均在車輛雲端伺服器內,留有數據記錄……

同樣地,問界方面也非常清楚,懂車帝的工作人員在其「冬測」活動期間,開關了受測車的車門幾次、空調設定了幾度,最後車上裝了多少載荷,以多少電量啟動進行測試的。

這裡並不是要指責比亞迪或者問界,提到這兩家車企只是因為最近兩件事剛好牽扯到了它們。更何況,企業面對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問題時,有權在獲得官方授權後,採取對應的行動。

實際上,類似的問題特斯拉、大眾、蔚來、小鵬以及理想,普天下業務涉及到生產和銷售智能汽車的企業,也都一樣。甚至,特斯拉的離職員工還親口透露過,他們以前的日常消遣之一,就是利用在運行中的特斯拉汽車的攝像頭,四處窺探。有一次,甚至還翻到了馬斯克自家車庫裡去。

根據外媒報道,特斯拉內部分享車主隱私照的情況,亦如斯諾登爆料的稜鏡系統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內分享網民加密相冊里的私密照片

國內某知名網絡安全專家,昨天晚上專門用其微博個人帳號發了一帖評論此事:

這些年大家也經歷過各種數據泄露事件了,外網各種社工庫里也是內容信息豐富,但凡上網久點的都有龐大的泄露量。而各種靠內鬼勾結的查詢內容也是豐富多彩,什麼人鬼,機票火車酒店、IP、車管、出入境、電話、購物、外賣、銀行、徵信等等。想著用不了多久以後是不是就有行車數據了?哪分、哪秒,車在哪裡,誰在車裡,哪個座坐人了,你腳踩了多深的油門剎車,什麼速度,空調多少度,什麼時候打開關閉哪一扇車門。不過反正大家也都習慣了,看開點。

講的都是事實,最後這個還是不要「習慣」「看開」的比較好。畢竟,智能汽車帶來的信息泄露風險,才剛剛開始,各家企業與政府主管部門還能聯起手來,將它悶死在源頭裡。

既然有了那麼多惡劣的先例,「不能再猶豫了,一定要出重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482a2c9cd3fd917e09ed5bd26734ba1.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