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全球範圍內,乳腺癌已經替代了肺癌成為發病率最高的頭號高發癌症。但在我國,因為吸煙、人口老齡化等多重因素疊加,肺癌依舊占據這發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位置。 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2022年全國癌症報告顯示,肺癌每年新發病人數約為82.8萬,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與死亡率的首位。在目前日益重視肺癌早期篩查的同時,臨床上對於中晚期肺癌的治療手段也在推陳出新,不斷優化,使其慢病化,我國肺癌患者正在從醫學科技的進步中不斷獲益,延長生存期的同時也提高了生活質量。
11月是「國際肺癌關注月」,今年的主題是「重視肺癌早篩 規範肺癌診療」。在日前舉辦的薰衣草花環媒體圓桌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唐可京教授、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醫師黃岩教授均表示,隨著早期篩查的開展普及,臨床上肺結節的檢出率較高。但需要明確的是,早篩意義重大,但肺結節並不等於癌症,不要過於焦慮恐慌,更不要過度治療。
我國肺癌發病率逐年上升:
有高危因素或45歲以上
建議每年行低劑量螺旋CT
因為注重早期篩查和預防性干預,目前歐美國家的肺癌發病率確實出現了拐點。但受人口老齡化、吸煙人群龐大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的肺癌發病率仍呈上升趨勢。「儘管癌症的發生機理原因複雜,但吸煙仍是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
唐可京表示,農村地區吸煙人群更多,生物燃料或廚房油煙污染較為嚴重,尤其是北方地區更甚。這也導致了一個現象——肺癌發病率整體上農村高於城市。肺癌的成功干預關鍵在於「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因為肺癌早期的症狀隱匿,連常見的呼吸道症狀都欠缺,往往只能通過低劑量螺旋CT這一全球公認的早期篩查手段來進行早發現、早診斷。
從專業上來講,有長期吸煙史,二手煙暴露或環境油煙暴露史,氡、砷、鈹及其化合物的長期職業暴露史,肺癌家族史以及慢性肺部疾病史,尤其年齡在45歲以上的人群,最好每年接受一次低劑量螺旋CT的檢查,以期更早發現潛在的早期病變。「早期肺癌的發現和干預意義重大,因為絕大多數接受干預後,能夠實現完全治癒。」
一旦篩查出來肺結節,也不要過度恐慌。因為普通人群CT檢查時肺結節的檢出率可高達30%左右,但並不是這30%的人群都患有肺癌。「肺結節是一種影像結果,其中絕大多數並非惡性,也不會給身體帶來大的問題。」唐可京教授表示,肺結節的發現確實有利於提高肺癌的早期診斷率,但事實上95%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對於小於8毫米的結節且影像學沒有明顯惡性特徵的,可以定期複查隨訪,不需要短期反覆去醫院就診、反覆做檢查,這不僅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對病人也是很大的精神壓力,另外CT檢查也有一定的輻射。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唐可京教授
「臨床上碰到過一些極端案例,有人查出肺結節,跑了好幾家醫院看了七八個醫生,每一次都要求複查CT,造成寶貴的大型影像設備資源浪費不說,於個人而言額外也吃了不少輻射。也有人發現小結節後四處找人做手術,導致胸外科資源被擠占。」唐可京教授表示,發現肺結節,不要焦慮恐慌也不要過度醫療。相信專業醫生的判斷,密切隨訪複查即可。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醫師黃岩教授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其實,只有臨床專家高度懷疑為惡性的肺結節才需儘快積極治療,尤其病理活檢確診肺癌以後。其餘情況,隨訪即可。」
醫療科技在進步:
組合手段下
中晚期肺癌正在變成慢性病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臨床上對肺癌治療方案也在不斷進步。手術、放療、化療、靶向、免疫等治療手段加以組合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正在不斷提升。
黃岩教授表示,肺癌的治療講究分期治療,I期肺癌患者大部分直接通過手術就可以得到根治。到了II期或者III期,患者也有手術的可能,但可能需要接受術前的新輔助治療和(或)術後的輔助治療,比如(新)輔助免疫+化療、(新)輔助靶向治療等。這十年來,通過新輔助治療把許多沒有機會做根治性手術的患者轉化為可以做根治性手術的患者,而且這個比例還在不斷地提高,使得能夠達到根治的患者越來越多。
對於晚期肺癌患者,慢病化管理越來越普及,且治療方案的可及性也在不斷提高。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科主任醫師黃岩教授。
黃岩表示,從醫生的角度來說,肺癌的慢病化需要研發出更好的藥物,對於使用靶向藥物或者免疫治療藥物甚至一些毒性比較低的化療藥物,生存期達到或者超過一定的時間,都可以叫做慢病化。隨著藥物毒性、副作用的降低,越來越多的肺癌相關藥物是高效且相對低毒的,患者治療期間的舒適度增加。部分肺癌患者也有望和高血壓、糖尿病那樣通過藥物治療來長期確保腫瘤不進展。
必須明確的是,肺癌治療過程中耐藥、復發這樣的問題是較為普遍的,所以強調的是綜合治療。
「目前臨床上最棘手的是IV期也就是晚期且有轉移的肺癌,預後相對比較差」唐可京教授補充說道,不過對於不吸煙的女性肺癌患者,有近一半的機率有EGFR突變、ALK突變或者其他可以有靶向藥物治療的驅動基因突變,在通過精準的基因檢測後,給予相應的靶向治療可以顯著提高這些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前晚期肺癌患者整體五年生存率不超過5%,現在有了靶向治療,對於驅動基因突變陽性的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30%-40%甚至更高。對於沒有驅動基因的,現在有免疫治療,也可以使得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過20%。
南都健聞(nanduijk)報道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關注「南都健聞」
進入後台回復關鍵詞
查看更多健康資訊
回復 【疫苗】
查看疫苗接種點匯總
回復 【發熱門診】
查看附近的發熱門診
回復 【核酸】
查看核酸檢測採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