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美麗大涼山,走進鄉村看振興」德昌——多產業齊頭並進,譜寫振興新篇章

2023-04-25     發現四川

原標題:「遇見美麗大涼山,走進鄉村看振興」德昌——多產業齊頭並進,譜寫振興新篇章

本網訊(融媒體聯盟記者 陳濤)4月24日,香港衛視聯同全國數十家主流媒體以及當地部分自媒體網絡達人等共30餘人,走進四川大涼山德昌縣多個鄉鎮,共同見證德昌縣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所取得成果。用鏡頭記錄了糧食生產、桑椹產業、肉兔養殖、馬蜂專業戶、電商新農人等各個領域的新技術、新變化、新發展,以及帶給當地村民對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超級稻——畝產1200公斤!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是袁隆平院士2005年設立在西南地區的分支機構,根據袁隆平院士的指示,於2018年~2019年在四川德昌縣開展超級稻單季1200公斤超高產攻關示範項目。

2018年經現場測產驗收小面積實現了畝產1200公斤。2022年成都分中心與德昌縣人民政府共同在德昌縣麻栗鎮繼續開展超高產攻關示範項目。

2016年—2019年德昌縣通過水稻相關項目實施,共建設水稻高產創建示範5萬畝,逐步從高產向綠色優質過渡。

2018年初,袁隆平的雜交稻百畝片超高產栽培項目在德州鎮瀘塘村六組實施107.46畝,經實際收打測產平均畝產達1116.3公斤,高產田塊畝產1201.1公斤,初步實現了小面積18噸/公頃的產量目標。2022年,更是創造了每畝1132.22公斤單產記錄。

小桑椹——鄉村振興立大功!

濃密的桑樹林下,幾個村民正忙忙碌碌地採摘黑黝黝的桑椹果實,不一會兒就裝滿一大筐。

據悉,德昌是全國最大的優質桑椹生產基地,2007年「德昌桑椹」被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2015年獲得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同年德昌被中國蠶學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家「中國果桑之鄉」榮譽稱號,2021年德昌桑椹被授予「中國氣候好產品」稱號,是四川省第二個「中國氣候好產品」。

2019年以來,以打造「中國桑椹之都」為總體目標,在永郎鎮規劃建設5萬畝桑椹現代農業園區。園區分兩期建設,一期主要涉及永郎鎮可郎村,幅員面積32.88平方公里,主導產業面積約11000畝,規劃於2020年完成建設。

二期主要涉及永郎鎮永定社區、錦川村、蒲壩村、羅乜村、老碾村、紙房村和樂躍鎮紅星村、大福村、樂躍溝村共8個村、1個社區,幅員面積364.86平方公里,主導產業面積約39000畝,規劃於2023年完成建設,同時輻射帶動全縣桑椹種植面積達10萬畝,實現綜合產值達50億元以上。

2021年,在永郎鎮可郎村建成高效智慧節水灌溉示範區1145畝;建設集氣候監測、病蟲害監測、土壤墒情、田間物聯繫網、電子商務、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

自2009年起,德昌縣每年都要舉辦「桑椹節」等各種特色農業節會,將桑椹產業的發展與鄉村旅遊業有機結合,農民收入成倍增長,經濟效益十分顯著,德昌桑椹產業已經成為德昌的優勢特色產業。

德昌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展蠶桑,養蠶產繭,並建絲廠進行加工。後來附產的桑椹市場行情看好,2006年又開始發展果桑,漸成規模。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實際,積極探索「果葉兼用」「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 初步形成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產業發展新格局。

2015年德昌桑椹獲中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被中國蠶學會命名為全國第一家「中國果桑之鄉」稱號,全國最大果桑生產基地。德昌桑椹是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其系列產品已獲得有機轉換產品證書,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HACCP體系認證和KOSHER認證。

2016年全縣產桑椹2.5萬噸,農戶售果收入1.35億元,蠶桑產業綜合產值到達2.6億元。2017年,有桑園面積6萬畝,其中果葉兼用桑園3萬畝,產桑果3.5萬噸,果農收入1.9億元。2018年,德昌縣蠶桑產業涉及14個鄉鎮,桑園面積6.5萬畝,其中果葉兼用桑園5萬餘畝,產桑椹6.92萬噸,干桑椹1000餘噸,桑農銷售桑椹收入2.6億元;產繭6.96萬擔,蠶農養蠶收入1.8億元,蠶桑產業助農增收4.4億元;全縣蠶桑產業綜合收入5.1億元。

2019年,蠶繭、果桑產量分別為2.2萬擔、6.75萬噸,農戶產業收入3.58億元,其中售果收入3.29億元,今年(2023年)產值預計將達到4億左右。

肉兔養殖——讓鄉村振興「動如脫兔」

在德昌縣觀音堂村,記者一行人經過消毒通道後,來到一排排白色大棚前,這便是肉兔養殖基地。據介紹,肉兔養殖場坐落在金沙傈僳族鄉政府所在地觀音堂村1組,項目前期投資共495萬元,其中鄉村振興銜接資金225萬元用於建設廠房、肉兔採購及設備採購安裝,另由村集體擔保貸款100萬元用於廠房建設所需29畝土地徵收。後在州、縣委組織部等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又投入170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進一步完善了兔場投產使用所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兔場建設已全面完工,已建成肉兔養殖棚5座、生產生活用房11間、半自動養殖設施5所,可同時養殖13000餘只商品兔和1500隻種母兔,年出欄商品兔約75000隻,年產值約300萬元。

4月21日,德昌縣金沙傈僳族鄉觀音堂村占地面積29畝的金希兔場正式揭牌運營,進場了1200隻優良種兔,預計6月下旬配種,7月中旬產仔,9月第一批商品兔出欄約7000隻,後期每70天出欄一次商品兔,2023年產值約90萬元,純利潤約14萬元。

神秘養蜂——養馬蜂已成產業

德昌傈僳族自古以來就有養殖各種蜂類的習慣,養殖的種類多達15種。因此生活中湧現出許多找蜂、養蜂的歌謠、民歌、諺語故事。

經濟比較落後的年代,傈僳人找蜂、養蜂主要是為了食用蜂蛹維持生存或用蜂蛹招待尊貴的客人。現在找蜂、養蜂是為了出售蜂蛹,以此來作家庭增收的一項產業。

蜂蛹是乳白色的野生天然高蛋白,可以用於蒸、煮、炒、炸、燒各種方法來食用,蜂蛹因此從傈家村寨走進大城市的餐桌上成為美味佳肴。

傈僳人自古養各種野蜂民間有一種說法:三隻土蜂殺死一頭牛;一窩馬蜂能蟄死一個人;一窩黑馬蜂能蟄死一家;一窩小如米粒的細細米蜂能殺死一隻羊。傈僳人不怕毒蜂蟄,可能祖祖輩輩與蜂打交道,身體有一些進化,能比普通人有抵抗蜂毒的本領。還有一個原因是,傈僳人了解蜂們的習性,懂得如何避蜂毒。傈僳人被蜂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尋蜂人爬上大樹取蜂后被困於樹上下不來。長期摸索出來解蜂毒的辦法,用老農民吸食煙草的煙管取出一點煙油塗抹於傷口處,能解毒,並能緩解疼痛。

傈僳族人在清朝民國時期還用川草烏配置草煙油、蜂毒液熬制後沾與竹尖製作弩弓箭頭,射進動物體內馬上中毒身亡的毒藥。

德昌傈僳族學會製作的《傈僳人的神秘養蜂》電視紀錄片,由李文華策劃、熊國秀實施、谷小紅、谷從順、谷加春拍攝的蜂類有:土秦蜂、黃馬蜂、黑馬蜂、牛角蜂、狗屎蜂、樹孔蜜蜂、低下花腰蜂,有待拍攝的蜂類有:黃金蜂、花香蜂、細米蜂、花腰細蜂等。

目前,德昌傈僳族70%—80%家庭都在養蜂,養多少不一樣,少則幾窩,多則幾十窩。目前養得最多的是德昌縣南山傈僳族鄉杉木溝村下壩子地李明松家,現有60餘窩。

一不小心走紅網絡——電商新農人賀英

在德昌縣黃竹村電商綜合服務站,記者見到正在封裝網購桑椹和紅糖的賀英。患有腦癱的兒子在旁邊不停地翻弄紙箱。

「每個購買桑椹的顧客,我都要送他一包紅糖,每個購買紅糖的顧客,我都要送他一包桑椹,這樣市場就拓寬了。訂單越來越多。」賀英邊忙碌邊告訴記者。

賀英,網名「涼山英子吖」, 她是州委宣傳部表揚的講好涼山故事網絡名人,2022年度感動涼山人物

賀英是德昌縣金沙傈僳族鄉的一名普通傈僳族村民,電商新農人,全網粉絲量達90萬。她帶動當地群眾從事電商,組織村民銷售團隊,並日結工資,她的視頻呈現整潔、勤勞的涼山人形象。

賀英今年25歲,開朗大方,家住四川涼山州德昌縣金沙傈僳族鄉黃竹村。

五年前,自從兒子被確診為腦癱後,夫妻倆就帶著兒子四處求醫,經歷許多磨難,也遇到很多好心人。

兩年前,賀英通過手機拍攝短視頻記錄她和孩子的生活,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截至目前,全網共有近90萬的粉絲。

2021年,賀英通過網絡賣起了村裡的農特產品,在改善家裡生活的同時,還能幫村裡的農戶帶貨。生活里的苦,被賀英和丈夫的努力一點點變甜。目前,賀英帶動10餘名老鄉就業,年銷售額已超過100萬元。

2月27日,涼山州委宣傳部對賀英等8名涼山州第二批「講好涼山故事」網絡名人予以通報表揚。

通報稱,近年來,一批網絡名人在各自的領域裡,用自己的拍攝、表現形式,在不同的平台呈現出了涼山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及推進鄉村振興的畫面,展現了跨越發展的涼山形象。

一天的走訪下來,記者深有感觸,德昌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在闊步前行,這歸功於當地政府的正確引導、大力支持以及公司、合作社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相信,德昌縣在未來的振興路上,將會越跑越快,更多產業齊頭並進,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文/吳小軍 周俊)

編輯:陳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13cab4122d5a9168ff9348d38546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