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瀘州市「一體兩翼」特色發展戰略和古藺縣「一帶四區」戰略布局的引領下,古藺縣緊緊依託「紅色文化、醬酒文化、生態文化」三大品牌,堅持文旅融合,全域發展,聚力推進旅遊富民、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挖掘紅色基因,鑄造鄉村之魂。古藺縣境內紅色旅遊資源豐富,具有濃厚的革命氛圍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紅軍長征在古藺轉戰 54 天,是中央紅軍轉戰時間最久、轉戰路線最長、轉戰地域最廣的縣。擁有太平古鎮、二郎紅軍街、白沙會議舊址等國家級文保單位。位於我縣太平鎮境內的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2022年全年共舉辦社會教育活動11場,受教群眾及學生1840餘人次,配合四渡赤水幹部學院開展幹部培訓110餘期,吸引省內外1.82萬餘名黨員幹部來基地接受教育,重溫歷史,重走長征路,感受紅色故事洗禮,弘揚愛國主義情懷。紅色文化是鑄魂育人的精神動力,是引領時代主流和社會風尚的有力抓手,古藺縣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斷加大對紅色歷史的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緊扣自身紅色文化優勢,提煉紅色文化元素,建設紅色文化高地。「岩桑溝興橋」、「太平渡渡口」、「九溪口渡口」等一大批具有歷史意義的紅色資源得到進一步盤活,讓古藺縣地域文化「既有講頭,更有看頭」,鑄造了鄉村之魂的同時也吸引了大批遊客。
(船工號子表演)
(太平渡渡口紀念碑)
厚植金色土地,演繹醬香魅力。近年來,古藺縣深度挖掘獨特醬酒文化,積極探索酒旅融合發展新路子。古藺地處四川盆地南部邊緣向貴州高原過渡地帶,赤水河左岸,盛產優質紅高粱、小麥,釀酒原料豐富。在盆地氣候和高原氣候的雙重作用下,冬暖、夏熱、少雨、少風的特殊氣候奠定了古藺微生物多樣性的基礎,具備獨一無二的醬香型白酒原產地和主產區優勢,是醬香型白酒的釀酒聖地。古藺不僅僅是釀造醬酒的沃土,也是醬酒興業的熱土,在產區崛起進程中,古藺酒業已形成了「以郎酒為引領,仙潭酒業、川酒醬酒等骨幹企業為支撐」的「一超多強」的品牌陣營。古藺以酒旅融合為抓手,深入挖掘醬酒源地文化資源和生態優勢,突出文化體驗、康養休閒功能,提升古藺酒文化旅遊品質和能級。緊緊圍繞酒文化脈絡,精心打造美酒河摩崖石刻、十里香、金樽堡等熱門文旅景點,通過沉浸式體驗讓遊客深刻感受醬酒傳承千年的文化,推動「醬酒文化」向「文化醬酒」升級。通過樹立「醬酒之鄉」產區品牌形象,不斷加強縣內旅遊線路規劃和縣外旅遊資源整合,打造精品化、多主題、跨區域白酒文化之旅,創建酒旅融合協同發展的中國醬酒文化旅遊體驗窗口。
(郎酒生產車間航拍圖)
(郎酒莊園燈光秀)
依託綠色資源,轉化生態價值。古藺縣以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特別是把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突出做好特色產業發展這篇「大文章」。充分發揮區域特色資源優勢,推動生態價值有效轉化,促進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動能。金蘭街道東城產業園的古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趕黃草種植、加工、成品銷售於一體的企業,現已建成高標準智能化生產線2條,具備日產40噸、年產超萬噸的產能規模。該企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研發、生產、銷售力度,用新理念、新技術拓展產業發展新賽道,為服務鄉村振興作出應有貢獻,力爭把趕黃草產業打造成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德耀鎮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不改變農民水稻種植習慣的基礎上,探索推廣「魚稻共生」生態種養模式,通過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種養模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馬嘶苗族鄉以茶園示範基地建設為抓手,讓傳統茶園堅持走綠色生態之路。通過舉辦茶文化節,推廣茶葉資源,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圖文/古藺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 趙藺)
(德耀鎮萬畝梯田航拍圖)
(馬嘶茶山採茶圖)
編輯: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