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散文詩一樣的電影,該會給觀影者怎樣的視覺與心理的雙重享受呢?
我想,大概是可以從平淡內容中升華出的敦厚的生活魅力,讓熒幕前的你我他,不自覺的想起了自己最最熟悉的過往,這種哀而不傷的情感迸發,完全是共鳴產生之後下意識的情緒表達。
《城南舊事》是我目前看過的,最像散文詩的電影,這部上映於1983年的經典老電影,距離現在已經過去36年的時間,可是,當再次回看,那種如初見般的怦然心動,仍舊提醒著我,這不是電影中的告別,而是生活中的迎送。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在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除了故事框架基本遵循原著之外,導演更加將作者對於小說所有的感情,非常客觀地融入了進去,這種感情,寄托在隨處可見的舊時玩物中,寄托在大街小巷穿梭的小商販身上,寄托在小女孩英子目之所及的所有地方。
改編文學作品,最容易偏離原著情感的軌道,可是,《城南舊事》這部電影,卻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用畫面的表達方式,將原本就有情感寄託的文字,一個一個形象地展示出來,這種展示,完全與過去歲月中的平實生活掛鉤,同時,也將淡淡的懷舊情懷的表達融入進去。
我想,李叔同先生填詞的那首《送別》,用來作為《城南舊事》這部電影的主要旋律,是最為合適的,因為,濃烈情感的表達,往往用最克制的方式顯露出來才是合適的,這樣,才能讓情感回歸最初的單純。
1
《城南舊事》的故事發生時間是在20世紀20、30年代,而那時候的中國時局是最為動盪的,只不過,整部電影,導演刻意弱化了時代背景,雖然,有那麼幾個鏡頭出現過對於時局混亂的描述,但是,大多數也只是一筆帶過,因為,電影最為核心的不是成人的世界,而是孩童的世界。
當把對於過往的思念以及歲月流逝的感慨,寄托在一個孩子身上時,那份情感的流露,只最為真摯的。
《城南舊事》很巧妙的把故事的敘述主體,放在了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身上,她用稚嫩的眼睛,四處打量著那時候老北京城南的變遷以及人事的變動,這種打量,帶著單純,帶著成長過程中夾雜的陣痛,雖然,電影中基本圍繞英子的都是成人,可是,成人世界的善惡觀,並沒有強行的加在這個孩童的身上。
電影牢牢圍繞英子的所見所聞所想而展開,鏡頭語言大多數偏向於英子的主觀視角,而對於離別這種情感表達還處在懵懂的英子,雖然不太懂為什麼自己身邊的人總是來來去去,可是,從她那雙水汪汪的眼睛中,可以看出,英子此時的情感是無奈中夾雜著傷感,不過,這種傷感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城南舊事》採用串珠形式的故事結構,在英子孩童成長過程中,先後出現了「瘋子」秀貞,玩伴妞兒,窮困的小偷以及乳母宋媽,而這些人的出現,只是短暫的陪伴,不過,這種陪伴,卻讓英子付出了最為真誠的情感,因為,在英子的世界裡,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就像海和天永遠分不清一樣。
其實,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人物之間,卻用「離別」作為主線串了起來,而每個人物對於英子來說,都有著具體的情感依託,妞兒是天真的代表,秀貞是苦難的代表,小偷是貧困的代表,宋媽則是犧牲的代表,當英子與這些人物一一接觸後,其實,已然在向成長的方向邁進了。
電影中,時間的流逝通過四季的變化來體現,冬季里,伴隨著駝鈴聲,學著駱駝吃草的英子以一個稚嫩的形象出現,而當下一個冬季即將來臨時,鏡頭下的英子站在父親墓碑前,開始變得傷感而又沉穩,也許,她所經歷的事情,都在父親去世之後,統統開始成為了舊時的記憶,而從舊到新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情感上的蛻變。
沒有過分強調時間,卻用很多符號化的物品體現著時間的流逝,比如,那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的打水倒水的鏡頭,仿佛暗示著時間像流水,一去不復還,而學校一次又一次響起的下課鈴聲,則預示著英子不斷的升學以及最後迎來的畢業。
有人說,這是一部關於別離的電影,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一部關於成長的電影,就如同魯迅先生的《少年閏土》那篇文章一樣,成長伴隨始終,而夾在在成長中的陣痛,也總是伴隨著迎來送往,見慣了別離,也就預示著長大。
2
《城南舊事》這部電影,我們在看的時候,就像是在看一部比較流水帳式的日記一樣,其實,導演刻意弱化了戲劇衝突,甚至淡化了故事情節,他只是在記錄一個孩子生活的全部過程,這種記錄平實穩重,沒有絲毫的成人焦慮,而透過孩子的視線,我們也似乎回到了自己的過去,那平淡生活中的所有樂趣,恐怕大多來源於內心的純潔。
因為純潔,所以無雜念,因為無雜念,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
只不過,英子看到的事物,是她純潔的內心想讓她看到的,而她沒有完全看到的,則是來自於成人世界的殘酷,比如當時的學生運動,比如為了生活而盜竊的小偷,比如世俗眼光對於婚姻的摧毀,比如封建思想對於人心的掌控。
電影中,很隱晦的把成人世界的殘酷給刻畫了出來,一方面,反襯出作為孩童的英子,她建構的單純世界的美好,另一方面,將從孩童到成人的過渡期,所有經歷的殘酷統統剝離出來,用人物不斷的別離來挑明成長的陣痛,這樣,會反向的將懷舊情緒推向高潮。
當然,整部電影的主要思想,並非是對於成人世界以及時代殘酷的控訴,它只是用一個純真孩童的眼睛,捕捉到尚存的人性光輝,然後,用孩童的無憂無慮對抗成人世界的無情無義,從而,在現實的土壤中開出比較浪漫的自由快樂花朵。
離別是電影的外皮,鄉愁才是電影的核心。
從「不思量,自難忘」作為開頭,然後,用「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作為結尾,這種用古典詩詞作為銜接的表達方式,除了增加故事的意境,更多的是一種留白的處理方式,畢竟,開頭是留戀,結尾是不舍,這兩種愁緒均無法用畫面準確描述,那索性就用詩詞作為化解,讓對於兒時故鄉的情,融入到純正的中華文化當中,也算是一種心理的回歸吧。
3
《城南舊事》可以看做是原著作者林海音的自傳,她從台灣遷移到北京,在北京度過了她的童年時光,一切的兒時景色與人物,都成為了之後揮之不去的記憶,於是,作品雖然樸實無華,可卻將最為濃烈的鄉愁與別離情感融入了進去。
基於原著這份熾熱情感的基礎上,電影《城南舊事》才會帶著濃厚的生活底蘊,雖然,電影屬於二次創作,可是,情感的共鳴是相通的,這樣,用畫面和聲音的表達方式,再現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情感。
看這部電影,我記住了林英子這個孩子,可惜的是,36年過去了,我再也沒有在其它同類電影中,看到類似林英子的人物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