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曹文遠
最近安徽桐城的六尺巷是真正火出圈了,八方遊客紛至沓來,可以肯定接下去必將迎來一拔打卡的高潮。
這條小巷寬不過六尺,長不過百米,伸展雙臂可觸兩面之牆,平常步行不過兩分鐘。然而,這條平常巷陌卻讓人頻顧流連,感慨萬千。在中國農村,因為宅基地而發生糾紛、吵嘴、打架常常發生,甚至毆打至死的事也時有耳聞。即便在城市左鄰右舍、樓上樓下,往往也會因一些垃圾投放、聲響大小等發生矛盾、衝突。
六尺巷的故事,說的是禮讓,體現的是胸襟,展示的是美德。一封詩體家書,既是對家人的勸解,又是一種生活的智慧。一個斤斤計較,心胸狹隘的「小人」,絕不會做出這樣大度的決定。禮讓不僅是一種美德和處世智慧,還是一種習慣和教養。中國被奉為禮義之邦,講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禮」和「讓」占據了兩個重要位置,歷史上關於「讓」的美談更是不可勝數。戰國時期的藺相如禮讓廉頗,讓出了將相和、國之安;而六尺巷的故事,讓出了鄰里和諧,讓出了團結友善,讓出了安居樂業。生活中一旦缺失了禮讓,就像哲人說的,即使是兩個人的社會,也無法維持下去。有兩則「相讓獨木橋」故事很能說明謙讓的結果。一則講的是兩隻羊在獨木橋上相遇的寓言做事,因為互不相讓導致雙雙掉入河中淹死。另一則故事講的是兩個人在獨木橋上相遇,通過擁抱而相互換了位置,雙方都順利抵達了彼岸。人比羊有智慧,懂得相互理解和妥協,才會有雙贏結果。如果雙方都不願意退讓,最終必然會導致兩敗俱傷。
安徽安慶,六尺巷。視覺中國。
六尺巷的故事發生在清康熙王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可謂位高權重的職位,憑如此權力,如果給家鄉父母官打個招呼,相信家人與鄰居發生宅基糾紛這區區小事,下面人肯定會辦好,辦得完美。可是張英收信後,只是回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字裡行間可以看得出大學士是想透過一個哲理,說明一個事理。「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讓我想起了曹雪芹的《好了歌》里的首句:「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人生在世,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為一點小事耿耿於懷呢?退一步海闊天空、心底無私天地寬、心寬福自來……好在他的家人一看就明了此理,且能夠欣然接受。
當然,我們在稱頌張英大學士胸襟的同時,也應該為這個普通鄰居的見識與胸襟點贊。兩家鄰居的認知水平若不在同一個層次,往往就會雞同鴨講,絕對不會取得這種人人叫好的「雙贏」結果。家人收信後聽從了提醒、勸告,心緒豁然開朗,主動退讓三尺。而鄰居看到對方首先禮讓,也進行了反思、反省,見賢思齊,有樣學樣,你敬我三尺,我不敬你一丈至少也要敬你三尺。這條相互謙讓出來的六尺巷,從此成為鄰居相處的典範,傳為佳話。
《周易·繫辭》曰:人生有三大忌:「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德薄而位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相反,德與位配,則會福及子孫。如今德不配位為者屢見不鮮,讓人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他們濫用職權,飛揚跋扈,利用手中權力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最終弄得身敗名裂,甚至反害了卿卿性命,這些人即便在世時再權高位重,最終遭人不齒,受人唾棄。你說這些高官有權者的一生是成功呢?還是失敗?
張英受桐城派深刻影響,張英的兒孫里,有名望有建樹者眾多。電視劇《雍正王朝》里的張廷玉就是他兒子,可謂家喻戶曉。張廷玉在朝近五十年,尤其受雍正皇帝重用,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父子二人相繼為宰相,張廷玉更勝其父,是軍機處首批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也是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英之後,張家代代出人,有「一門之內,父子雙宰相,三代得諡,六代翰林」之譽。張英在《聰訓齋語》中曾立有家訓,其中說:「予之立訓,更無多言,止有四語:讀書者不賤,守田者不飢,積德者不傾,擇交者不敗。」又說:「思盡人子之責,報父母之恩,致鄉里之譽,貽後人之澤,惟有四事:一曰立品,二曰讀書,三曰養身,四曰儉用。」這部家訓,旨在教導子弟如何讀書養生、修身齊家、為人處世、擇友怡情等。張廷玉在《澄懷園語》自序中就已說明,這是父親《聰訓齋語》精神的延續。在卷一、卷二中,多引用父親張英的言論,或直接從《聰訓齋語》中摘錄。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顏氏家訓》《曾文正公家書》《朱氏家訓》《錢氏家訓》《傳雷家書》等著名的家訓家規。一個家庭和家族能夠長盛不衰,子孫能夠成為社會棟樑,與家風家規、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胸襟的寬闊或狹窄,除了是生命密碼的遺傳,更有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延續。古仁人志士的嘉言懿行、懷瑾握瑜,如同燈塔,指引著後世眾生砥礪奮進。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