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遏制野豬泛濫,需探索更高效低成本的手段

2024-11-03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項向榮

闖進杭州建德新安江城區的野豬被工作人員捕獲。圖片來源:建德發布

近日國家林草局回應「野豬致害事件」,稱2023年6月起,野豬已從《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調出,獵捕不需再辦理《狩獵證》,這一表態是個積極信號。

在野生動物危害嚴重地區,通過獵捕減少野豬等非保護野生動物,雖是無奈之舉,但卻是緩解和降低人與野生動物衝突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原則是不能過度獵捕,畢竟野豬擁有特定的生態角色和生態意義。不能用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不允許採取的那些狩獵方式來進行狩獵,例如下毒、用獵套等,在這些方面要依法依規。

但要看到的是,隨著近些年來野豬的數量快速增長,棲息地範圍逐步擴展,已頻繁入侵到人類活動區域,一些地方野豬致害的問題逐步增多。據媒體報道,我國目前有26個省份857個縣區存在野豬致害的情況。比如前幾天南京一列高鐵與野豬相撞,導致人員傷亡事故發生。至於野豬在南京玄武湖景區游泳,橫渡杭州西湖闖入小區驚嚇居民,已是司空常見。

應當看到,野豬泛濫已經引起各方的重視,各地都在想辦法,不僅15個部委聯合發文做防控野豬危害方案,各省份在根據實際情況積極創新防控措施。例如,江西省研發了野豬電子限制器設備和遠程監測管理系統,福建省將野豬防護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並推廣物理隔離措施,如干壕溝、金屬圍網等。但是似乎並沒有遏制住野豬的頻繁「造訪」,這是什麼原因?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豬防控專家組成員、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種群調控委員會主任王洪傑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野豬數量仍在增加的原因包括缺少天敵和自身繁殖能力強。此外,種群調控手段落後,多數地方依賴籠捕或網捕,效率較低;缺乏穩定資金支持;種群調控機構或獵捕隊也不適應當前需求。有報道指出,使用獵犬無人機的獵捕隊支出遠高於能獲得的補償獎勵,地方財政支持不足是野豬防控難以持續的重要原因。這位專家也指出,野豬不能食用,降低了群眾獵捕的積極性,認為解決獵捕野豬的利用問題至關重要,因此建議修改現行法律,允許將檢疫合格的獵捕野豬用於出售或食用,以獲取經濟收益來彌補防控和調控的資金不足,這符合向森林要食物、要蛋白的理念。

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規定: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對於捕獲野豬將其資源化的提議,可不可行還需要探討,也有網友提出了更多的建議,能不能將野豬加工成狗糧等動物飼料,或者給獅狼虎豹當食物,既訓練它們的野性,也減少動物園的開支成本,而且野豬皮經過處理也是一味中藥。

資源化利用或許是有效遏制野豬泛濫的手段,可以廣泛提高地方捕獵動力,前提是獲得法律的支持。但是相關的建議可以拋磚引玉,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討,引出高效率、低成本的防控野豬泛濫方法。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