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車企排名:明年自主會壟斷前三強?

2023-12-14     汽車公社

在探討11月車企銷量之前,一句話點評想先談論兩件事,其一是根據中汽協的預測,今年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3000萬輛,創下中國汽車年銷紀錄。今年前11個月的總銷量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全年的銷售水平。

第二件事則是前兩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提到了提振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連續2年提到要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不同於往年,今年國家層面的口徑從「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到「提振」新能源汽車消費。措辭上的變化,折射出新能源汽車今年的快速發展,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重要性的快速提升。

這種變化背後的根源,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持續迸發,今年11月新能源汽車月度產銷首次雙超百萬輛,前11月的累計銷量達到830.4萬輛,全年銷量有望首次破千萬。

在這樣的市場和政策面的大環境下,未來汽車市場將迎來巨大變化。特別是從11月和前11月的車企銷量排名就可以發現,新能源與傳統燃油車之間的競爭,以及背後所帶來的車企排名和格局的變化,也將推動中國汽車市場迎來全新的局面。

比如在前三強中,一汽-大眾可能會被奇瑞和吉利繼續趕超,進而讓出前三強的位置,使得中國品牌全面壟斷行業前三;而在前十強中,包含長城、上汽乘用車的穩健,合資和外資也僅剩下南北大眾、上汽通用和特斯拉了。

另外隨著自主品牌份額持續穩定在60%的水平以上,德系、日系和美系幾家的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得到壓縮,中國車的實力和市場地位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相對而言,合資的壓力和格局,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了。

吉利奇瑞強攻一汽-大眾

作為定位行業地位的車企前十強,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而在11月這樣的接近全年收官的月份,整體和累計的銷量表現,也將全年的市場格局展現得一覽無餘。

11月份,行業前三繼續被比亞迪、奇瑞和吉利把持,進一步坐實了行業新三強的局面。雖然從全年的車企累計排名來看,一汽-大眾依然還在第二的位置,但奇瑞和吉利的虎視眈眈,以及各方在布局和銷量勢頭的對比方面,顯然一汽-大眾占據了下風位置。

不出意外,今年全年一汽-大眾勉強能守住行業第二的位置,但是從明年開始,這個位置就不一定穩了。畢竟無論是奇瑞還是吉利,他們都在11月份衝上了月銷20萬輛的新高度,而一汽-大眾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獲得這樣原本司空見慣的成績了。

可以看到,比亞迪幾乎沒有什麼變量,持續領先的地位還將維持兩年。而一汽-大眾已經在非常努力地維持著合資火車頭的角色,無論是大眾還是奧迪,都在讓利求量,讓11月份這樣的年底衝量時刻,將單月銷量推向近20萬台的水平,同時也讓11月份一汽-大眾的增幅走到了合資罕見43.9%的水平。

不過主流合資油車被自主更有性價比的產品蠶食,奧迪豪華車不斷被新能源產品追擊,而對於一汽-大眾的ID.新能源,又暫時無法實現新的突破,全新的ID.7的定價卻又明顯高於行業和消費者的預期,種種因素的加持,更加讓一汽-大眾明年的局面變得糟糕。

而奇瑞和吉利,一個在海外市場上順風順水,脫離了國內的極致內卷,把銷量、利潤和影響力逐步做了上去。吉利則是在新能源市場找到了感覺,單月新能源已經逐步逼近特斯拉的銷售水平,相信很快吉利全陣營的新能源將拿下行業前二,緊隨比亞迪身後。

不過二者在三強的爭奪上,卻又多了幾分不確定性,比如吉利究竟在全球市場的拓展上會不會有更大的機會和可能,奇瑞在國內市場和新能源市場的崛起,是否可以更快地見到效果,這都將決定奇瑞和吉利二者明年的市場地位。

原本以為長安能夠和吉利、奇瑞在新陣營中掰掰手腕兒,嘗試加入對抗一汽-大眾的大軍中,但是從11月和前11個月的累計情況來看,長安穩穩地保持在了第五的位置上,下行幾乎不太可能,這證明已經安全地站在了上汽大眾之前,但要說再進一步向上,難度也不小。特別是啟源的旗開不得勝,並沒有獲得像深藍那樣的勢頭,這也是造成長安在上行之路上力不從心的重要因素。

接下來就要看啟源和深藍兩個品牌序列之間如何梳理競爭關係,以便在爆發增長的新能源市場中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包括阿維塔是否能夠在高端新能源上突破萬輛高度,都將成為長安進一步提升勢氣,衝上單月15萬-20萬輛區間的核心要素。

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可以說是主流合資下滑的典型代表,連續兩年以來的低迷,也讓他們在前十強中的位置節節敗退,目前只能拿到6位和8位的成績。其中上汽大眾在ID.的折扣中找到了感覺,讓整個上汽大眾明白了沒有賣不出去的車,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所以上汽大眾ID.系列應該在放下身段中,找到了市場生存的法寶。

實際上上汽通用也明白這個道理,比如9.98萬元的別克微藍6,比如17萬起的中大型SUV別克E5,都感受到了價格和價值匹配之後帶來的市場紅利,兩款車已經為別克帶去了單月超萬台的成績。但是這也不足以抵消雪佛蘭、別克和凱迪拉克三大品牌在競爭中不斷被削弱的局面,下滑還將持續。

長城和特斯拉應該算是比較類似的存在,二者都遭受到了來自競爭對手不小的壓力。但由於他們均在各自的細分市場中擁有相當一部分消費擁躉,比如很多消費者對長城SUV的執念,比如很多消費者在選擇純電動時,會首先看看特斯拉這個領軍者。因此兩家車企可以說是突破很難,但跌下去也不那麼容易,只能穩定地維持在前十強後半段的位置。

至於前11個月累計銷量中進入前十的唯一日系車企廣汽豐田,其實它與第11名的上汽乘用車僅有2萬輛的差距。一個是在堅守100萬輛年銷量上的失敗者,一個是自主崛起大軍中,在國內和海外雙線作戰的勝利者,外界很難不認為上汽乘用車有機會PK下廣汽豐田進入到前十強中,而且在合資式微的大背景下,日系全面退出車企前十強,並非不可預見。

依仗新能源,中國品牌起飛

正如文章標題和上文提到的那樣,自主品牌一定會在明年全年領跑行業前三強。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主品牌的份額已經快要穩定超過60%了。

根據乘聯會數據統計,11月自主品牌的份額達到了59.5%,而且連續幾個月以來都表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在新能源和自主燃油車進一步受歡迎的大背景下,自主車企的走勢也不斷向好。

11月自主品牌的批發銷量達到151萬輛,同比增幅高達37%,遠超過整體市場25%的水平。包括前11個月,自主品牌的累計銷量也達到了1264萬輛的成績,同比增幅在24.5%,更是遠超行業8.9%的同比水平。

甚至可以看到,在前30家自主品牌陣營中,月銷破萬的自主車企就有20家,而同比銷量下滑的也僅有上汽通用五菱和東風旗下的三家乘用車企,以及江鈴新能源。其餘所有自主車企都拿下了不錯的市場表現。

其實自主的強勁,核心原因還是依仗新能源市場和產業的推動。在滲透率的表現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滲透率已經接近60%的水平,而其他合資品牌僅有5%的個位數水平,光從這一點上,其他系別的合資品牌就落後不少,華系車的崛起趨勢不可阻擋。

市場蛋糕只有這麼大,自主品牌強勢增長之後,分食的就是曾經主導中國市場的外資品牌份額了。首先是日系,從前11個月來看,所有日系品牌同比都是負增長的,東風日產的下滑更是最高達到22.5%,今年應該幾乎沒有一家日系車企可以突破100萬輛的水平線,包括去年已經越線的廣汽豐田。

從前11個月的數據來看,廣汽豐田累計銷量達85萬輛,最後一個月只需要15萬輛的成績就能達標年初100萬輛的銷量目標,但是從廣汽豐田歷月來的銷售水平,15萬輛是一個難以逾越的數字。更何況目前市場競爭壓力巨大,巨大的庫存壓力已經讓廣豐的產品降價非常厲害。對廣汽豐田而言,不太可能用體系的健康度去換取一個表面漂亮的數字。

好在今年11月,日系還有超越行業大盤的27%的同比增幅,讓全年日系的同比跌幅降低到了15%以下,最終日系車企將以380萬輛的年銷水平,險些守住15%的市場份額。至於明年,還能否繼續拿穩這塊市場,就要看日系品牌整體新能源的推進速度和市場表現了。

由於有豪華品牌的撐腰,德系車的市場表現會比日系好上不少。寶馬和奔馳銷量都還有增長,唯獨是大眾品牌在燃油車上的節節敗退,拖累了整體德系市場的下滑。

11月份德系車的單月銷量保持在41萬輛的水平,同比增長13.9%,全年也將保持450萬輛的市場容量。但是今年市場實際上需求漲勢很快,相對而言德系車的增幅不及大盤走勢。

從市場份額角度看,11月份德系的份額已經降低到了16%的區間,全年將艱難死守18%的市場份額。對德系車來說,豪華品牌的新能源市場表現,和大眾汽車新能源的轉型速度和決心,將絕對整體德系車的市場走勢,畢竟採用「油電倒掛」策略的寶馬,拿到了傳統德系車唯一的雙增長成績,這是大眾和奔馳都需要理解和學習的。

原本美系車還有特斯拉的撐腰,預期還能守住10%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國內新能源產品的持續內卷,任何一家主流電動車企業和品牌,都有對標特斯拉的產品出現,即便是特斯拉有馬斯克的神話附體,也招架不住來自中國品牌多款產品狼群戰術式的打擊。

另一層面也是因為特斯拉的產品更新速度相對較慢,智能化水平並沒有跟上中國市場的大趨勢和消費需求,這是導致特斯拉銷量表現失利的重要因素。再加上通用福特,無論是在燃油車還是新能源上,都表現平平,早已丟失了過去那種強勢的勢頭和衝勁。所以美系車一年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保持在了220萬輛的水平,基本上和往年一樣,市場份額也不及10%。

馬斯克的有句話沒有說錯,中國人非常勤奮和聰明,這是中國汽車在落後數十年之後全面崛起的重要原因。加上中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特有的市場親和力,和新能源政策的支持、推動,中國汽車在中國市場大放異彩不是難事。對中國汽車來說,下一步就應該考慮怎麼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獲得全球認可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442695846358a349beac96594f08292.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