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最仰仗的宦官,75歲上戰場力保國土完整,高力士望其項背

2023-02-23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最仰仗的宦官,75歲上戰場力保國土完整,高力士望其項背

提到唐玄宗,人們總是下意識地想起兩個人,一個是不離左右的楊貴妃,另一個就是如影隨形的高力士。

高力士陪伴了唐玄宗一生,恩寵無比,權勢熏天,連太子爺都得稱他為「兄」,皇子皇孫們都得叫他「阿翁」。

別看高力士牛皮哄哄的,但在一個人面前,他也得甘拜下風。此人就是楊思勖,一位比高力士年長三十六歲,為大唐立下赫赫戰功,被後世推崇為最能打的宦官。

高力士兢兢業業一輩子,依然逃不掉後人的譏諷,而楊思勖殘忍狠毒到令人髮指,但他的名聲卻很正面。

在史書中,新舊唐書不約而同地將楊思勖排在《宦官列傳》第一位,高力士排在第二位。

既然楊思勖這麼牛,為何他的名氣遠不如高力士呢?一個太監是如何走出魔幻之步的呢?

楊思勖的崛起之路:兩次政治押寶賭贏人生

楊思勖的出身跟高力士一模一樣,都是嶺南土著豪族子弟。高力士出身於嶺南馮氏,楊思勖出身於嶺南羅州蘇氏。

兩個家族都因叛亂而遭受滅門之災,兩人都是因為年幼而遭受宮刑成了太監。高力士被高姓太監收養,而楊思勖則被楊太監收為養子,充入內侍省。

與高力士年輕時就結交唐玄宗不同,楊思勖與唐玄宗發生交集很晚,甚至落在了年輕的高力士後面。

53歲之前楊思勖一直默默無聞,景龍元年的一場事變改變了他的命運。

那年,太子李重俊不堪忍受安樂公主的羞辱,以及韋皇后的排擠,他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軍將軍李思沖、李承況,左金吾衛大將軍李千里,發動了著名的「景龍政變」。

事變中,武三思父子等十餘人被當場斬殺,唐中宗李顯帶著韋皇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逃往玄武門城樓,形勢岌岌可危。

烈火見真金,隨侍在唐中宗身邊的楊思勖厚積薄發了,他主動請纓,提刀下樓,直奔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而去,如同天神下凡一般一刀就斬了對手:

「宮闈令楊思勖方侍帝,即挺刀斬其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兵因沮潰,多祚為其下所殺。」

楊思勖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兒,哪來的這麼強武力值?關雲長附體了?

原來楊思勖有一項天賦——膂力過人,跟楚霸王似的。冷兵器時代,力氣大就是硬道理,甭管你學了多少招數都不管用。

野呼利的死給叛軍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全軍士氣頓挫。李顯趁機發布策反令,叛軍瞬間瓦解,李多祚被身邊的人砍翻於馬下,李重俊也在逃跑的途中被部下所殺。

可以說,正是楊思勖的「天神降臨」逆轉了形勢。因為這個功勞,楊思勖被越級授予銀青光祿大夫(三品)、內給事。

毫無疑問,從這一刻起楊思勖被貼上了「韋皇后親信」的標籤,而韋皇后又是唐玄宗的死敵,他又是如何給自己換了標籤的呢?

有資料說,由於韋皇后毒殺了唐中宗,引起楊思勖不滿,因此他主動投靠了唐玄宗。這個說法有點扯,韋皇后毒殺唐中宗這段歷史原本就靠不住,就算是真的,怎麼會被楊思勖知道?

從唐中宗駕崩到「唐隆政變」爆發才一個多月時間,楊思勖倉促之間投靠,唐玄宗敢相信他嗎?他又是如何得知唐玄宗正在秘密策划行動的?

很顯然,這是一個漫長的交往過程,其中的細節不適合外流,被隱藏了。

總之,楊思勖又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重大決定,或者說他用性命下了一次賭注,押寶唐玄宗。

因為誅殺韋後有功,楊思勖升任為左監門衛將軍,還被賜歸宗於「弘農楊氏」,從此成了唐玄宗的大紅人。

楊思勖的赫赫戰:四次平叛力保國土完整

你以為這就是他的人生巔峰?楊思勖說:「我才剛剛起步耶。」

開元十年(722年),安南人梅叔鸞自立為「黑帝」,他聚兵40萬,攻陷32州,並與林邑(越南中南部)、真蠟(柬埔寨)等國勾結,企圖從大唐分裂出去。

消息傳來,唐玄宗任命68歲的楊思勖為將領,全權負責平叛工作。讓人詫異的是,楊思勖並未帶一兵一卒,而是赤手空拳上任的。

武松打虎還要先喝飽了才上陣,唐玄宗難道想讓老頭兒去喂虎?

直到楊思勖到了嶺南人們才恍然大悟,難怪唐玄宗會派楊思勖,而不是任何一位將軍。原來楊思勖憑藉家族餘威,在當地徵召豪酋子弟,很輕鬆地就組成了一支10萬人的隊伍。

楊思勖和安南大都護光楚客一起,從當年伏波將軍馬援開闢的故道進軍,出其不意地降臨在叛軍的面前。梅叔鸞毫無防備,稀里糊塗就敗了。

楊思勖斬殺梅叔鸞後,大肆追殺叛軍,「積屍為京觀」。

開元十二年(724年),貴州五溪蠻首領覃行章發動叛亂,70歲的楊思勖以黔中招討使身份,率6萬大軍披掛上陣。

此戰波瀾不驚,唐軍斬敵三萬,活捉了覃行章,順利班師回朝。楊思勖因功晉升為輔國大將軍,官居二品。

當年,唐玄宗封禪泰山,楊思勖隨行護駕,迴鑾後又被晉升為一品驃騎大將軍,封虢國公。一品官是什麼概念呢?唐朝的親王、三師為一品,郡王二品,宰相大多也就四品。

開元十四年(726年),邕州(今廣西南寧)蠻夷首領梁大成發動叛亂,並攻占了賓州和橫州。

老楊三度出征,前後耗時十個月,「平之,禽大海等三千人,討斬支黨皆盡」

開元十六年(728年),春州(廣東陽春縣)、瀧州(廣東羅定)少數民族首領陳行范、馮璘、何游魯聯合起兵叛亂,攻陷四十餘城,陳行范自稱天子。

74歲高齡的楊思勖第四次出征,他率領永州(湖南零陵區)、道州(湖南道縣)、連州(廣東連縣)等地兵馬,以及淮南道(治所揚州)10萬弓弩手進討。

對付這些蠻夷楊思勖早就輕車熟路了,馮璘、何游魯被一個突襲就砍了腦袋,而陳行范躲進了山洞。楊思勖緊追不捨,將他活捉後斬首,並屠殺其餘眾6萬人。

平均每兩年一次出征,除掉在途時間,八年里楊思勖幾乎沒有歇腳。而且每一戰他都是完勝,連一點小波折都沒有。

這其實是一個奇蹟,自古中原軍隊與嶺南人作戰,最大的苦惱就是不熟悉地理環境,不適應氣候條件,由此帶來巨大的傷亡。勇猛善戰如馬援將軍,最後都折戟沉沙死在了前線。

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楊思勖面臨的對手太弱,而是因為他非常熟悉嶺南的環境,更善於謀劃。比如對陣梅叔鸞,人家手上足足有40萬大軍,誰要是不服也拿出一套輕鬆獲勝的方案來?

所謂「善戰者無功」,楊思勖的功勳絕不能被低估。

楊思勖的黑白人生:殘忍狠毒卻形象正面

中國人自古就不喜歡太監,什麼人都可以沖他們吐口水,吐得越凶越能占據道德制高點,仿佛他們生來就是痰盂。

楊思勖在歷史上的形象大體是正面的,但也還是留下了一些詬病的地方。正史雖然沒好意思對他大吐口水,但也惜墨如金,沒給他做任何「美容」。

那麼楊思勖留下的詬病是什麼呢?殘忍好殺。

史書記載,有個叫牛仙童的太監,由於收受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賄賂而被告發,唐玄宗將處置權交給了楊思勖。

楊思勖的處置方式駭人聽聞,他先將牛仙童綁縛示眾幾天,然後砍去手足,生挖其心,還割其肉當場生吞!

對自己的同類如此,對叛軍更是毫不留情,楊思勖四次平叛先後殺了十幾萬人,他經常將那些俘虜「剝面、剺(割開)腦、褫(剝開)發皮」

這種殘忍至極的行為,讓叛軍一聽到楊思勖的大名就嚇得兩腿發軟。即便是唐軍內部也被他的嚴酷震懾住了,因此楊思勖所統領的軍隊,部下無不對他敬畏如虎。

我們固然不贊同這種殘忍的方式,但你不得不承認,古代名將大多都是以苛嚴而著稱,所謂「慈不掌兵」。至少楊思勖沒有將這種殘忍的方式用在部下身上,因此這就是他樹立軍威的一種方式。

功勳卓著、生性殘忍,又手握兵權,這種人有多少能得以善終的?可楊思勖就做到了,他退休後生活在翊善坊的私宅,一直活到開元二十八年,以85歲高齡壽終正寢。

楊思勖為何能得以善終?這就不得不說到他的人生智慧了。

首先,楊思勖目光如炬,能識大局。

當初他選擇擁護韋後,而不是太子李重俊,又暗中背棄韋後改投唐玄宗,這兩次重大抉擇看似是豪賭,但其實是洞悉局勢的遠見卓識。

其次,楊思勖能擺正自己的位置。

楊思勖原本就出身於嶺南豪族,唐玄宗讓他去平叛,其實是冒了一定風險的,對此楊思勖洞若觀火。

那麼,如何才能化解皇帝的猜疑呢?對那些叛亂的豪酋狠一點、殘忍一點,以表示跟他們勢不兩立。

因此,楊思勖的殘忍行為,其實也暗含了對唐玄宗的示忠。

其三,能擺正自己的地位,進退自如。

楊思勖在唐玄宗身邊三十多年,地位尊崇,又恩寵無比,但人們看不到他任何一絲弄權、謀私的記錄。

以楊思勖的地位,巴結奉承他的人肯定少不了,倘若意志不夠堅定,很容易被人情世故、各種利益集團裹挾。

但楊思勖除了四次出征,我們看不到他任何蛛絲馬跡,這種知進退的大格局,難道不值得我們點贊嗎?

對了,有人稱楊思勖是中國歷史上最能打的太監,您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