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 Ace 2 體驗:一加用它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

2023-02-07     愛范兒

原標題:一加 Ace 2 體驗:一加用它回答了「我是誰?」的問題

上個月一加發布了最新的旗艦手機一加 11,在發售兩小時後一加 11 便打破了一加歷史上最快的銷售記錄,銷售數據證明一加最近好像發生了一些變化。

改變的苗頭起於 2022 年末,OPPO 向外界公布在未來 3 年 OPPO 將為一加單獨投入 100 億,實行雙品牌戰略,一加就是線上的 OPPO。

一加 11 是「OPPO 百億補貼」計劃公布後的首款產品,在這一個月後的今天,一加發布了新戰略下的第二款產品:一加 Ace 2。

如果你很好奇「百億補貼」可以為一加砸出什麼樣的產品,那麼一加 Ace 2 應該能很好地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舊瓶裝新酒

在發布會之前,一加就已經預告了一加 Ace 2 的外觀,因此當我拿到實機時,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預期:一加 Ace 2 就是一台換芯版的一加 11。

在一些細節方面一加 Ace 2 會有點不同,例如換用了塑料邊框、體積更小的震動馬達、摘掉了哈蘇的聯名標籤……

要說兩者設計上最大的區別,還是體現在後蓋配色上,此次一加 Ace 2 推出了兩款配色:浩瀚黑和冰河藍,材質均為採用磨砂處理的 AG 玻璃。

此次我們上手的是冰河藍配色,對比一加 11 的一瞬青配色,一加 Ace 2 的後蓋手感摸起來摸起來細膩順滑,更不易沾染指紋,如果要我在磨砂的手感和光面的觀感選一個的話,我應該會更傾向於前者。

在其他地方,一加 Ace 2 與一加 11 幾乎一模一樣:正面如出一轍的曲面屏,背面幾乎一致的黑洞靈感美學攝像頭模組,上一代機型缺失的靜音鍵也得到了回歸,這一點值得好評。

事實證明,靜音鍵作為一加品牌基因的一部分,貿然將其取消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這樣做不僅讓一加的品牌辨識度打了個折扣,也容易讓用戶對一加產品哲學的信念產生動搖。

所幸,經過了一年的品牌摸索,熟悉的一加還是回來了。

相比外觀,一加 Ace 2 內在的區別要更大。

核心配置方面,一加 Ace 2 的「性能三大件」選擇的是滿血版驍龍 8+ SoC、12GB/16GB LPDDR5X 內存和 256GB/512GB UFS3.1 快閃記憶體的組合。

值得一提的是,一加 Ace 2 和一加近期的機型一樣,起步配置為 12GB+256GB 版本,摒棄了行業常用的 8GB+128GB 入門配置。

對於手遊玩家來說,大快閃記憶體已成為了一種剛需。

我在上手時僅是裝上《原神》《和平精英》《王者榮耀》三款手游,以及微信、抖音、網易雲音樂等熱門軟體,就已經占用了近 80GB 等儲存空間。

如果此時還在用著 128GB 的小容量快閃記憶體,那麼很快手機就會因為儲存空間捉襟見肘而變得卡頓。

目前,128GB 仍是大部分廠商划下的起步配置,希望在一加這條「鲶魚」的攪動下,手機廠商能把這個最基礎的「體驗下限」再往上提一提。

我此次上手的版本是 16GB+512GB 的頂配版本,單就紙面數字而言這個容量搭配已經趕得上我的筆記本電腦。

大內存改善日常操作體驗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在使用一加 Ace 2 的這段時間,我幾乎沒用因為系統卡頓而主動清理後台程序。

例如在打遊戲時切出去點外賣、打開多個購物 app 比價、一邊看視頻一邊在多個社交軟體來回聊天等應用切換的場景,一加 Ace 2 都能做到無凍結、無卡頓地流暢切換。

我嘗試在運行《原神》這樣的大型遊戲的同時打開 15 個常用應用,並且每個應用都點進二級菜單,全部打開一遍後再重新進入應用,測試後台駐留能力。

一番測試下來,包括淘寶、知乎、支付寶在內的常用應用都能成功回到先前停留的二級菜單。

這一方面是因為更大的內存空間能容下更多應用駐留,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一加 Ace 2 用上了和一加 11 同款的「內存基因重組技術」,對 Android 的內存底層調度邏輯作了修改,降低了手機在重負載下的卡頓次數。

當然,如此極端的使用場景在生活中並不常見。

如果你並非會一次性打開多個大型遊戲的骨灰級玩家,或者從不喜歡清理後台應用的懶人用戶,並不需要過分追求 16GB 的超大內存,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挑選合適的配置就好。

至於已經發布了大半年的滿血版驍龍 8+ SoC,相信我們不用再對它的核心組成、性能跑分作太多介紹,直接聊聊實際的遊戲體驗。

一加 Ace 2 在遊戲方面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幀率或畫質,而是對網絡質量的控制。

我在體驗期間正好遇上春節長假,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我都是開著蜂窩數據在戶外或者路途中玩遊戲。

無論是在人頭涌涌的火車站,還是在基站稀少的森林公園,只要能連上蜂窩網絡,搭載遊戲雲計算專網技術的一加 Ace 2 都能順利地連上遊戲伺服器,隨時隨地開一把。

在信號比較好的環境下,網絡延遲還能控制在 10-30ms 的低延遲水平,技術菜不能再賴高延遲了。

至於大型遊戲的幀率表現,直接說結論:《王者榮耀》《英雄聯盟》可以平均 120 幀率滿幀遊玩,《和平精英》可以平均 89 幀率遊玩,而《原神》則可以平均 58 幀率遊玩。

作為去年的旗艦 SoC,滿血版驍龍 8+ 以最高幀率運行這些大型遊戲自然是不在話下,為了給一加 Ace 2 一點壓力,我在遊玩時都會開啟遊戲插幀功能,實現全面 120 幀運行。

一加 Ace 2 的插幀算法能夠適應目前大多數遊戲,不僅支持《原神》《和平精英》等大型網遊,像《開心消消樂》《保衛蘿蔔》等休閒遊戲也同樣支持,這裡我主要體驗了插幀至 120 幀率下《原神》和《和平精英》。

對於畫面精度較低的《和平精英》,插幀後基本都可以穩定在 120 幀率,遊玩起來非常流暢,幾乎感覺不到插幀算法的存在。

而對於精細度更高的《原神》,插幀後大多數情況下幀率都可以維持在 120 幀,遇到大場景時偶爾會跌至 80 幀左右,基本上也可以提高畫面的流暢度,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我都願意開啟插幀算法。

有了高幀率的畫面,自然也要有更精準的觸控。

一加 Ace 2 搭載的這塊 120Hz、1.5K 螢幕,能夠最高支持 720Hz 採樣率和最高 1000Hz 實時觸控採樣率。

通過軟硬體優化,我在遊玩時可以用「靈犀觸控」調節觸控靈敏度和跟手程度,降低觸控響應時延,在移動視角、對槍等場景下的操作更順滑。

一加 Ace 2 的螢幕還支持高頻 PWM 調光,不過需要進入開發者模式才能在設置中開啟,啟用後螢幕在低亮度下就會自動進入高頻調光模式,看起來更舒適。

夠用主義者

聊完了性能表現,接下來再講講同樣重要的拍照和充電錶現。

一加 Ace 2 搭載的三顆攝像頭分別是採用 5000 像素的主攝,傳感器是和一加 11 同款的 IMX890;800 萬像素超廣角攝像頭;200 萬像素的微距鏡頭。

單純從參數來看,採用 IMX890 的主攝才是一加 Ace 2 拍攝時的主角,而另外兩顆鏡頭只是襯托主角的綠葉。

在實際體驗時也是如此,基本上我拍照都只使用主攝,遇到大型建築時才會用超廣角應急,至於那顆微距鏡頭,我幾乎已經忘了它的存在。

先來上一批樣張。

簡單來說,一加 Ace 2 能滿足大多數人記錄美好生活的需求,但是要用一加 Ace 進行創作,它缺少了高質量超廣角和長焦兩個重要的創作焦段鏡頭,在表現力上會遜色於其他以攝影為取向的手機。

如果你是個「夠用主義者」,認為相機夠用就好,不希望為鏡頭付出額外的成本,那麼一加 Ace 2 應該會很適合你。

在充電方面,一加 Ace 2 走的也是「夠用」路線。

OPPO 的 Super VOOC 充電技術一直走在行業的前端,一加回歸 OPPO 後,Super VOOC 最新的一些充電技術也會率先搭載在一加手機上。

例如一加 Ace 2 就首發了 SUPERVOOC S 全鏈路管理電源晶片,用一顆晶片集成了過去雙電芯方案需要的三片晶片。

但在用戶感知最直接的充電功率上,一加 Ace 2 只配備了長壽版 100W SuperVOOC 閃充。經過實測,從 0-100% 充滿這塊 5000mAh 的大電池需要 26 分鐘,夠用但不夠驚艷。順帶一提,一加 Ace 2 和一加 11 一樣,不支持無線充電。

做手機是一門關於取捨的藝術,而對於成本更加有限的中端手機,廠商更要儘可能地把成本花在刀刃上。

一加 Ace 2 帶來了與旗艦看齊的質感設計和性能表現,相應得就會在攝影、充電等方面表現得更保守,這並非什麼不能理解的問題。總體而言,一加 Ace 2 的產品取向非常清晰,正如它的新標籤說的那樣:足夠專注性能,也足夠先鋒。

在群雄逐鹿的時代活下去

一加 Ace 2 的三個版本售價分別為

12GB+256GB 2799 元

16GB+256GB 3099 元

16GB+512GB 3499 元

從定價來看,一加 Ace 2 可以說是誠意十足,從它的身上你甚至能依稀看出一加過去的影子。

將時間往回撥 10 年,時任 OPPO 副總裁的劉作虎出走創業,創辦了一加手機,一年後一加推出了第一款手機——搭載了高通 801 SoC 和 3GB 大內存的一加 1。

憑藉 1999 的親民售價,一加 1 大受歡迎,開始「不將就」地活著。

十年間,一加跌跌撞撞,從一年只做一款精品機的任性小廠,慢慢做成了品類齊全的智能終端品牌,電視、智能家居、TWS 耳機都能看到一加的身影。

與此同時,手機極客文化正在快速衰弱,越來越少人討論手機刷機、輕量化系統,一加手機的極客定位也變得模糊了起來。

為了避免被殘酷的市場淘汰,一加必須收起任性,找到更清晰的用戶定位,並開發出合乎市場需求的產品。

因此在近幾年裡,一加做了很多過去沒有的嘗試:入局中端機市場、聯名哈蘇加強影像能力、專注遊戲性能……以及最重要的——回歸 OPPO 集團,成為 OPPO 的線上子品牌。

其中有很多因素促成一加放棄獨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增量已經接近飽和,如今已經進入了存量市場競爭的階段。

根據 IDC 的統計數據,2022 年全年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2.86 億台,同比下降 13.2%。

而從市場份額來看,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之間差距變得更小,彼此之間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種群雄逐鹿的時刻,留給獨立品牌的生存空間也將變得空前的小。

這是一個不相信任性的時代,但成功的法則並未改變:了解你的用戶,並做出用戶最需要的產品。

相比其他小眾品牌,一加是幸運的。回歸 OPPO 後,一加有了比過去更充足技術儲備和資金儲備,也有了可以用硬體利潤率換市場的底氣。

藉助 OPPO 的「百億補貼」,一加今年在高端市場和中端市場都交出了足夠有誠意的產品,從市場的反應來看,一加的新策略也受到了用戶的肯定,這對於經歷過迷茫期的一加來說是個久違的好消息。

有了市場聲量後,下一步應該怎麼走?一加的心裡比以往更加清晰。

少說廢話。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369fa720c6b02df0752b9903bac9a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