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編 導 讀
小柴胡湯是臨床常用經方,為眾多醫者所喜愛。江爾遜老中醫擅用此方,他認為,統觀全部經方,當以小柴胡湯之適應範圍最廣。不少醫者曾對江老運用此方心存疑問,江老為他們一一解惑。這些解惑要點中藏著江老運用小柴胡湯的智慧,快來學習吧。
小柴胡湯
組成:柴胡12克,黃芩9克,人參6克,半夏9克,炙甘草5克,生薑9克,大棗4枚。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一、關於小柴胡湯治虛人感冒
問:方書論治虛人感冒,約皆針對其氣、血、陰、陽之虛,而在解表方藥中,分別輔以益氣、養血、滋陰、助陽之品。你竟用小柴胡湯一方統治虛人感冒,有何根據?
答:因虛人感冒之病因病機,與仲景所揭示的少陽病之病因病機——「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傷寒論語譯》)理無二致,此皆不任發汗,故可用小柴胡湯統治之。方中參、草、棗補益中焦脾土,令谷氣充沛,以為勝邪之本;合柴、芩、夏、姜,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逐在外之邪。此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問:感冒初起,大多屬太陽,依你之說,凡虛人感冒者,必為邪在少陽矣。有是理乎?
答:體虛之人,衛外不固,外邪侵襲,可直達腠理。腠理者,少陽之分也。故虛人感冒,縱有太陽表證,亦為病之標也;縱無少陽正證或變證,卻總是腠理空疏,邪與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湯,從少陽之樞,以達太陽之氣,則太陽標證亦可除矣。再說,小柴胡湯始出於太陽病篇,諸經病證均可用之,原非少陽病之專方專藥也。
問:世謂柴胡有發散、昇陽、劫陰之弊,半夏性燥,黃芩苦寒,共用於虛人感冒者,得無顧忌乎?
答:復方之作用,決不等於單味藥作用的機械相加。況《神農本草經》謂柴胡「主寒熱邪氣」,並未言及有發散、昇陽、劫陰之弊。半夏與黃芩,單用之則偏勝之性見;而在小柴胡湯中,與人參之甘微寒,甘草、大棗之甘緩相伍,則分毫不顯其溫燥或苦寒之偏性。仲景用本方於不可汗吐下之少陽病者,正因其絕無傷津耗液之流弊也,故可放膽用於虛人感冒。
二、關於小柴胡湯治產後郁冒
問:產後郁冒,當責之血虛而陰不維陽,陽氣上冒。治此證者,養血生津,滋陰潛陽,猶恐不及,而你竟獨任一小柴胡湯,毋乃涉險乎?
答:產後郁冒,即產後外感也。「亡血復汗,寒多」(《金匱要略語譯》)。外寒鬱閉,故曰「郁」;陽氣被郁,從下衝上,獨冒於頭,致眩暈而頭汗出,故曰「冒」。此亦虛人感冒也,徒用養血滋陰潛陽何益!余臨證以來,每遇此證,不惟從未用過此等方藥,亦從未用過發汗解表之劑,而均以小柴胡湯加減,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傷寒論語譯》),則不郁不冒也矣,從無一例僨事者,何險之有!
三、關於小柴胡湯治黃疸
問:黃疸多因脾濕胃熱,方書歸結為陽黃(濕熱鬱蒸)、陰黃(寒濕郁滯)兩大類,前者宜清化濕熱,後者宜溫化寒濕。你卻愛用小柴胡湯治黃疸,毋乃標新立異乎?
答:仲景云:「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金匱要略語譯》)余臨證體驗,若黃疸病者伴腹痛而嘔,或伴胸脅苦滿,或伴寒熱往來,小柴胡湯誠為的當之方。蓋因此類黃疸,其病因雖不離乎濕熱,而病機則側重於木因濕郁而生熱。用小柴胡湯疏達肝膽之鬱熱,解散腸胃之積滯,更輔以清熱退黃之品(如茵陳、滑石之類),奏效尤捷。余曾屢用本方加減治癒病毒性肝炎(急性黃疸型)伴有寒熱,或類似流感症狀者,驗案甚多。若木郁生熱之甚者,症見心下急、鬱郁微煩、嘔不止、大便秘,則又為少陽與陽明合病(如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等),宜大柴胡湯加減。余豈敢標新立異,專以小柴胡湯為治黃疸之通劑。拙意不過說明,治黃疸者,務必深悉小柴胡湯疏肝達膽,肝膽脾胃同治之精義,而勿忽之耳!
四、關於小柴胡湯治盜汗
問:盜汗多屬陰虛,而你曾用小柴胡湯治癒數例盜汗,其機理安在?
答:雜病盜汗多為陰虛,外感盜汗多為邪在少陽。仲景云:「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傷寒論語譯》)陳修園注曰:「此雖三陽合病,而以少陽為主也。」(《傷寒論集注》)程郊倩注曰:「但欲眠為膽熱,盜汗為半表半里也。」(同上)余臨床觀察,每見外感盜汗者,多半出現在表證已解、余邪未盡之時,患者伴有輕微頭暈、口苦、大便不爽等症,確係余邪稽留少陽,用小柴胡湯加減,誠有良效。
五、關於小柴胡湯治頸項強
問:你曾用小柴胡湯治癒多例頸項強急患者,其辨證要點何據?
答:頸項強急,是一個症狀,屬痙病範疇,很多疾病都可出現。余用小柴胡湯治癒的頸項強急,屬於《傷寒論》第99條範圍:「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湯本求真解釋此條:「由余之實驗,頸項強者,乃自肩胛關節部,沿鎖骨上窩之上緣,向顳額骨乳嘴突起部(筆者按:即少陽經循行部位)攣急之謂也。」(《皇漢醫學》)這就是辨證要點。
六、關於小柴胡湯治便秘
問:有一例患者,大便秘結,7日未行,曾用調胃承氣湯加味,便通而復結,經你投小柴胡湯兩劑,即通而不結。豈小柴胡湯通便之功竟優於硝黃?
答:便秘證型繁多,張景岳分為陽結、陰結兩大類,可謂要言不煩。但前例患者之便秘,又難以按陽結或陰結辨證。觀其除便秘外,尚有嘔逆不食、胸脅滿悶、舌苔薄白、脈沉弦等徵象。仲景云:「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傷寒論語譯》)因知患者病在少陽,非熱結陽明也。故用硝黃,雖暫通而復結,且益感體力不支。與小柴胡湯2劑後,不僅通而不結,且嘔止納升,胸脅輕鬆,後用柴芍六君子湯調理,漸漸康復。可見這種類型的便秘患者,用小柴胡湯作圖本之治,確比用硝黃為優。
七、關於小柴胡湯治咳嗽
問:你愛用小柴胡湯治久咳,效果尚好。此方可作為治久咳不愈的通劑嗎?
答:我用小柴胡湯治癒的久咳,屬於外感咳嗽,遷延不愈,其病機為外寒內熱,三焦鬱火瀰漫肺胃之「三焦咳」。《素問·咳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又雲咳嗽之總病機為「聚於胃,關於肺」。而三焦咳者,肺胃證候特別明顯:「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飲食。」故治三焦咳者,尤當於肺胃上求治法。唐宗海深悉此中真趣,而遵《內經》之旨,宣稱「茲有一方,可以統治肺胃者,則莫如小柴胡湯……蓋因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鬱火,升清降濁,左宜右有,加減合法,則曲盡其妙」(《血證論評釋》)。再從單味藥之作用看,柴胡止咳,代有明訓,如《名醫別錄》雲「主痰熱結實,胸中邪逆」;《大明本草》雲「主消痰止嗽,潤心肺」;《全國中草藥彙編》雲「有較強的鎮咳作用」。余臨證體驗,小柴胡湯似可作為三焦久咳不愈之通劑。
八、關於小柴胡湯治瘀血發熱
問:曾見你治數例「腦震盪後遺症」,患者身無痛處,但頭暈肢軟、乍寒乍熱、脈沉澀,你斷為「瘀血發熱」,卻少用血藥,而用小柴胡湯加味,僅服數劑,寒熱即除。豈小柴胡湯竟能活血祛瘀麼?
答:瘀血之症狀多端,發熱非必然之症也。但臨床確有瘀血發熱者,其病機為腠理氣血失和。唐宗海云:「瘀血在腠理,則營衛不和,發熱惡寒。腠理在半表半里之間,為氣血往來之路。瘀血在此,傷營氣則惡寒,傷衛氣則惡熱,是以寒熱如瘧之狀,小柴胡湯加桃仁、紅花、當歸、荊芥治之。」(《血證論評釋》)柴胡本有推陳致新之功,以之為嚮導,引領諸血藥直入腠理,疏通血氣,令營衛調和,則寒熱罷矣。
九、關於小柴胡湯治痄腮
問:痄腮,又名溫毒發頤,乃風溫夾毒為患,你常用小柴胡湯治之,毋乃寒溫不分乎?
答:準確地說,我用的是小柴胡加石膏湯。當然,痄腮屬溫病範疇,但其主症為腮頰焮熱腫痛,而腮頰又為陽明、少陽經脈循行之部位,其為陽明、少陽邪熱閉郁之證明矣。仲景云:「陽明中風……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傷寒論語譯》)吉益氏師仲景之意,用小柴胡加石膏湯,清解少陽、陽明兩經之鬱熱。余亦屢用之。如曾治一個5歲患兒,腮頰漫腫堅硬,髙熱不退,迭用銀翹散、普濟消毒飲加減,數日不效。改用此方,1劑熱退,再劑腫消。是知仲景所論之傷寒為廣義,溫病亦在其中。精研熟玩者,不獨可療傷寒,亦可治溫病也。
江老運用小柴胡湯的經驗有沒有讓你受益頗多?
學習經方,自己研究、背誦條文固然重要,但也一定要學習、借鑑名家的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經方。
看江爾遜先生的杏林六十年,品讀經方之用。
《經方大師傳教錄(第二版)--傷寒臨床家江爾遜「杏林六十年」》
本書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現代經方大師、首批全國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江爾遜先生60餘年醫療實踐學術經驗的整理總結,重點是他擅用經方救治疑難重證的思路與創新。全書分師傳篇和薪傳篇兩大部分,分別由江老和他的門人生徒所撰寫,全面、詳細地介紹了他的治學方法與臨證思維。非常適合中醫院校師生和臨床中醫生作為參考使用。(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經方大師傳教錄:傷寒臨床家江爾遜「杏林六十年」(第二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江長康 江文瑜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