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田開始裁員……

2023-12-04     BusinessCars

口號喊出去了,但本田的保守還未解除。

前不久,東風本田發布了新能源汽車品牌,靈悉,被視為向現實低了頭。由此可見,一向被稱之為「慢半拍」「倔強」的本田,對電動化的大勢,出現了明顯的態度改變。

不過,當時外界的聲音對「靈悉能不能搞起來」的興趣,遠不如對「廣汽本田什麼彎腰」的興趣大。似乎,都在等待著廣汽本田的妥協,並認為這個妥協很快會來。

不過,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一種妥協,是裁員。

這是成立25年以來,廣汽本田首次宣布裁員。也是繼廣汽豐田裁員、廣汽三菱停產、一汽豐田減產後,日系又一個不好的消息。

本田宣布,將在廣汽本田的整車生產工廠裁員900人。這些員工均為合同工,將於12月2日到期後不再續用。此次裁員人數占到了本田在華企業員工總數的7%。

裁員的消息一出,就像另一隻靴子終於落了地,篤定本田在中國市場的日子過得艱難的押注者,皆是一片瞭然,「果然如此」。

確實,當廣汽本田25年頭一回宣布裁員,也能知道本田在中國市場的艱難之境,可能比想像中還嚴峻。本田也未曾掩飾裁員的主因,是「中國電動車大規模興起,使得本田的燃油車在中國市場的生產與銷售受阻」。

話外之意,站在十字路口的本田,燃油車失意,電動車?好像不提也罷。

「吃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廣汽本田的裁員,意外嗎?

其實,一點也不意外,甚至是在市場的等待之中。

廣汽本田的衰退,在兩年前就已經有跡可循。2021年,廣汽本田的銷量出現了自2013年以來的首次同比負增長。都知道,2013年之後的日系,是處於一路狂奔的階段,江湖上流傳著「德系跌倒,日系吃飽」,是2020年國內車市的真實寫照。

那時候,本田在國內市場是什麼樣子?可以用「形式一片大好」來形容。

2020年,本田在國內市場的累計銷量為162.7萬輛,同比增長4.7%。其中,廣汽本田全年累計銷量為80.7萬輛,同比增長5.4%。東風本田全年累計銷量為85萬輛,同比增長6%。旗下雅閣、CR-V、思域等車型的銷量均表現優秀。

邁向2021年之時,本田還暢想著大展拳腳,把銷量拉進一個新的台階。但未曾料到,市場的形勢急轉直下,說變就變。2021年和2022年,廣汽本田銷量分別為78.03萬輛和74.18萬輛,連續兩年下滑,3.17%和4.93%。東風本田跌幅更大。

這個跌幅,如果換成南北大眾早已焦躁不安,並已經在電動化轉型上呈現出非常迫切的狀態。

那時候,狼堡的野心家們醞釀著未來10年繼續領導全球的可能性。被包圍的底特律坐困愁城,通用和福特正焦心地和工會,和投資者作鬥爭,把賣工廠的錢都投入了電氣化、移動出行,等得著夜盡天明。

試圖拿到下一波制霸權的巨頭們,向著電動化進軍的腳步聲紛沓而至,無論是大眾還是通用,都對轉型表現出十分急迫。但是,換到本田身上,就有一種「豐田都不急,我也沒什麼好急」的坐定之態。

在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正在批評電動車是「過度炒作」的時候,已經銷量下滑了兩年的本田還在慢悠悠強調,「我們要轉型」,但轉型的動作實在看不出來積極。

都知道,這兩年的市場節奏是啥情況?是能夠給所有合資品牌蓋上理念保守,轉型遲緩的標籤的節奏。一向倔強慣了的本田,又不意外地戴上了「頑固派」的帽子。

市場裹挾之下,日本人的擰巴性子,被一場被迫前行的變革和銷量的大勢下滑,再次引了出來,潛藏著的矛盾性格撲面襲來。

不矛盾也沒有辦法了。

在中汽協的統計中,1-10月,日系乘用車的市占率為14.5%,與2022年同期的18.7%相比,減少了4.2%。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按照總量折算下來,接近60萬輛的市場丟掉了。

豐田銷量減少了3.6%,本田是丟失銷量的大戶。今年前10個月,本田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滑16.84%。

其中,廣汽本田銷量為49.94萬輛,下跌了21.55%。這個下滑幅度,對剛剛在第四屆躁夢節宣布要「開啟新千萬智電新時代」的廣汽本田,實在有點「不給面子」。

一向堅挺的廣汽本田,彎下了腰,才是本田痛苦的開始。

成立之初就引入了「全球同步」的製造模式和4S店銷售模式,可以說廣汽本田是合資品牌的一個成功樣本,是燃油車時代不可或缺的縮影。同樣的,25年里第一次大規模裁員,也是本田對趨勢低頭彎腰的縮影。

在中國市場「吃飽」的好日子,終究是一去不復返了。

保守還未解除

雖然,本田的電動車沒啥好提的,但還是得提。

為什麼一直被蓋上「慢半拍」,甚至曾因為「慢半拍」而吃過大虧的日系,還會在電動化轉型上「跌倒」呢?並且,以前聊技術,日系都是繞不開的話題,手裡握著混動技術的豐田和本田,反而在中國市場落伍了。

其實,從全球第三季度財報也能窺探到為什麼有先發優勢的日系會被「後來者居上」。除了骨子裡的擰巴性格之外,日系的習慣是,只要全球市場表現好,就不會針對單一市場有明顯的變化。

財報顯示,豐田、本田和日產在第三季度均實現了營收與利潤的雙豐收。豐田以85億美元的凈利潤遙遙領先,凈利潤是特斯拉的4倍多。此外,本田凈利潤增長34%,日產凈利潤增長高達996%。

從全球市場來看,日系的賺錢能力還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日系和正奔跑在趕超道路上的中國車企,在要市場還是要利潤上,並不是一樣的態度。

前幾天,上汽通用五菱品牌事業部副總經理周鈃在微博發文,說「一交流,聽到很多車企負責人說,2024年不賺錢也要把市場搶下來。」實現量利雙增,對於現階段的一些中國品牌來說,有難度,「活下去」是2024年的關鍵,所以要「搶量」。

但是,對於已經在全球市場布局多年的日系來說,利潤是一年業績最重要的指標,如果能夠在「賺錢」的路上蒸蒸日上,那麼單一市場的下滑,就顯得「重要,但沒有那麼急迫」。

所以,一直在全球市場保持不錯利潤的本田,直到2021年10月才在中國市場發布電動化戰略,推出全新純電動車品牌「e:N」。根據計劃,將在2027年前推出10款e:N系列的電動車。

雖然戰略發布了,但是本田的電動化故事還是沒想好怎麼講,新瓶裝舊酒倒是時常發生的。

就拿廣汽本田來說,姍姍來遲推出了首款純電車型e:NP1,沒有自研平台難逃「油改電」的質疑,再加上沒有競爭力的價格,2022年的月銷量平均下來只有561輛。算得上意料之中的一個數字。

本田在2022年推出了超過10款新車型,包括純電動SUV、混動車型等,但銷量下滑明顯。產品結構的不合理已經成為本田無法迴避的短板。如今的本田,不僅沒有了當初加價的底氣,甚至旗下多款車型售價已經守不住,降價幾萬塊成常態。

2023年的形勢,依舊和本田的預期背道而馳。做生意講究恰逢其時,「搶占時間早了會成烈士,晚了又會被他人把該占的都占完」,終於在廣汽三菱要撤出中國市場的時候,趨勢的變化對本田造成的痛感,才開始慢慢發散出來。

為了加速布局電動化轉型以及緩和銷量壓力,本田宣布全面進入電動化時代。其中,東風本田推出了「靈悉」作為純電動汽車品牌。廣汽本田宣布要全面轉型,從2027年開始將不再投放新的純燃油車型,努力開啟下一個1000萬輛的達成的「智電新時代」。

不過,新時代還未開啟之前,本田還是得先理清「舊時代」的癥結。燃油車銷量下滑,電動車可以忽略不計的時候,第一步都是關閉工廠,大規模裁員。所以,當廣汽本田宣布裁員的時候,才真切覺得本田在中國市場的兩難之境,再也無法掩藏了。

「未來兩年,本田還會過得很煎熬。」

因為,口號喊出去了,但本田的保守還未解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0dc305d876a7898be54abb49a28b4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