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馬力配16擋箱,跋山涉水無所不能,卡瑪茲6X6全地形卡車有點秀

2020-03-22     卡車之家

提到前蘇聯大家會想到什麼?鋼鐵洪流還是機械暴力美學?前蘇聯複雜的地理環境和強大的軍工業催生了一批機械怪獸,比如24*24的MAZ—7907飛彈運輸車。

在製造越野及全地形載具方面前蘇聯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技術底蘊,前蘇聯解體後其汽車工業大部分被俄羅斯繼承,由此蘇式機械暴力美學深入俄羅斯汽車工業的骨髓。

出於地緣戰略的需要,俄羅斯需要能適應北極地區惡劣環境的車型。在這個大背景下俄羅斯老牌卡車製造商卡瑪茲,聯合莫斯科工業大學等多家高等院校設計出這款極地怪獸—卡瑪茲Arktika(Arktika為愛沙尼亞語」北極「之意)。

極地怪獸卡瑪茲Arktika

卡瑪茲Arktika最早亮相於2017年的WuzpromExpo展覽會。一經亮相就獲得了熱烈的反響,其特別的設計理念讓業界眼前一亮(後續經過極地測試後定型)。

作為6×6車型,卡瑪茲為其配備了旗下12升V8柴油發動機,最大馬力400匹,與之匹配的是一款16擋手動變速箱。

(卡瑪茲Arktika尺寸圖)

該車整車裝備重17噸,最大載重13噸。在複雜的地形下,車速不是首要關心的,低速大扭矩才是王道,因此卡瑪茲Arktika最高車速只有50KM/H。

考慮到野外加油不方便,該車配有兩個350L的油箱,廠家給出的參考油耗是33L/100KM,這樣看來續航不是問題。

為適應不同的路況,卡瑪茲Arktika可選裝1000mm和700mm兩種寬度的低壓超寬胎。不同於一般卡車的導向輪設計,卡瑪茲Arktika的兩個前輪並不是導向輪;車輛轉向是通過鉸接式車架的擺動來實現的(類似於沃爾沃A40F自卸車的設計)。

相比普通整體式車架鉸接式車架在轉彎半徑及適應複雜路況等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可以極大的增強車輛的越野性能,這也是卡瑪茲Arktika採取此種設計的原因。

出於節省成本的考慮,卡瑪茲Arktika採用了卡瑪茲5350車型的駕駛室,同時做了一些針對性的優化,加裝了車頂逃生窗。

在雨刮器下方安裝了4個大功率LED探照燈,駕駛室周圍安裝有攀爬扶梯和鋼樑;車頂配有兩個大功率警示求救燈。因為整體車身寬度比駕駛室更寬,所以顯得有點頭小身子大。

卡瑪茲Arktika一個比較有特色的設計是在駕駛室後面加裝了一個可拆卸的生活艙(讓我想起了解放JH6+車型),材質為玻璃鋼,這個生活艙面積有5平方米,內部做了隔熱處理,可供三人起居。生活艙內板設施十分完善。

(132萬就能買到這款自帶豪華生活艙的越野神器)

配有一台汽油發電機、獨立空調系統、飲水機、電視、衛星電話、迷你小廚房、淋浴間和衣帽間,其中衣帽間還帶有衣服烘乾功能,各式設備應有盡有可謂是非常貼心。

只是發電機燃料為汽油而車輛本身實用柴油,這樣燃料需要準備兩種,有點小小的不便。

卡瑪茲Arktika上一些特別的設計

通過上面對卡瑪茲Arktika配置的介紹,可以很直觀的了解到這就是一款應對極端路況的工具車。除了鉸接式車架、低壓大寬胎以及生活艙這些設計之外,有幾個小的設計細節讓筆者感受到車輛設計者對這款車的用心。

1、駕駛室下方軟質登車踏板

不同於一般卡車固定式登車踏板,卡瑪茲Arktika採用的是軟質登車踏板。為了方便駕駛員上下車登車踏板必須設計的足夠低,但是這樣就會有一個問題,在惡劣的路況下過低的固定式登車踏板很容易磕壞。

軟質登車踏板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考慮到太軟被磕到時容易撞到前輪,設計者對登車踏板的軟硬程度也做了規範,不得不說考慮的真的非常全面。

2、連貫的登車梯、扶手及踏板

野外遇到沼澤或者河流很容易出現陷車的情況,卡瑪茲Arktika在駕駛室和生活艙等處,設計有多個登車梯、扶手及踏板,可以保障司乘人員在不下車的情況下從駕駛室過度到生活艙及貨廂。這樣提升了便利性和安全性,是種一舉兩得的設計。

3、生活艙下可摺疊收起的登車梯

這種設計和駕駛室下方軟質登車踏板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生活艙需要更長的登車梯,如果也採用軟質登車踏板的設計,在發生磕碰的時候很容易磕到前輪(倒車時)和後面的油箱。

可以說此種設計是充分考慮了車輛的實際使用環境,非常能體現設計功力。

文末

卡瑪茲Arktika外形彪悍,與現在被奔馳同化的同廠兄弟相比更能體現」毛熊味「。作為一款極地怪獸,其周身設計都是圍繞對抗惡劣環境而生。

不同於前蘇聯時期的先輩,卡瑪茲Arktika身上有很多與時俱進的設計,細微之處體現著科學與用心。當」糙漢子「也能玩轉」繡花針「,毛熊這款車確實稱的上優秀。(文/卡家號:小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lmZBHEBrZ4kL1ViCyk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