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故事 |「元」:自古以來,狀元之名都不易得

2020-01-09   小新知識堂

每年高考結束後,有關各地高考狀元的話題就占據著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引人矚目。

看著新聞中狀元們一個個真切可人的樣子,大多數父母無不投去羨慕的眼神,驚嘆著別人家孩子的優秀聰慧,感嘆著自家娃娃的不盡人意。

艷羨也罷,感傷也好。自古以來,狀元之名可並非探囊取物般唾手可得。

唐代流傳著「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五十歲中個進士已然算是年輕,想要高中個狀元那可真是於千軍萬馬之中突出重圍,唯有異軍突起,方可獲得桂冠。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始於公元605年(隋朝大業元年),止於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前後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年的歷史。

隋朝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制度,唐朝承襲隋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加以完善。在唐代歷史中,有一個著名的狀元,那就是集詩詞、繪畫、音樂多才與一身的盛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據史料記載,在唐代一旦能夠「狀元及第」,狀元郎便會騎馬遊街三日,好不威風。就像唐人孟郊《登科後》所寫到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中國科考的鼎盛期乃是明清時期。這一時期,科考的難度大大加大,各地的考試生要經歷多次考試,歷經層層篩選,方有可能問鼎狀元之名。

據史料記載,自明代開始,科考需經歷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明清兩代科考的鄉試為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省城的貢院舉行。每省生員與監生、貢生等均可應試。考試後會相關機構會正式發榜,榜上有名者就算是中試者,這些人被稱之為「舉人」。

清人吳敬梓有一部名叫《儒林外史》的小說,其中有一個「范進中舉」故事,主人公范進多年參加鄉試,為了中個舉人耗盡了畢生的精力,到了五十多歲的時候,仍是個「童生」,後雖勉強進了學,算是個秀才了,但是生計卻是可憐,想要考個舉人,還得四處借錢湊湊盤纏。而當他驟聞自己竟然中了舉人,激動得竟然發了瘋,令人唏噓不已。

中舉之後,亦會有名次的差異,中舉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明人唐伯虎就是曾是個解元;中舉的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則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凡中鄉試的人均獲得了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的考試資格,這便是獲得了在科舉路上繼續前行通行證。

會試在明清時期,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但地點是在京城,各省的舉人們都可以參加會試的考試。會試由皇帝特派主考官主持考試,會試考中的人稱為「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中貢士的第一名被稱之為「會元」。

會試高中的人就獲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又稱「御試」、「廷試」,之所以叫它是殿試,是因為這次考試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皇帝對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進行策文考試,以定甲第。

明清的殿試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總稱之為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如此細細看來,而今大家欽慕艷羨的各地狀元們並非古人所謂的狀元,推敲下來,應當說是「解元」更為準確了。

今天,我們要將的漢字便是「狀元」「元」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一部》中說:「元,始也。從一從兀。」許慎認為「元」就是開始的意,是一個由一和兀組合而成的會意字。但這並非是「元」的本義,而是它的引申義。許慎之所以將「元」的引申義解釋為本義,原因皆在於許慎在創作《說文解字》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看到一千多年後的甲骨文的,他只是在小篆的字形上分析漢字,這並非是許慎之錯了。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記載了秦晉餚之戰,其中寫到:

秦晉餚之戰

當晉軍俘獲了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名將領後,晉襄公因為聽信了母親文贏的話,竟然輕率地將他們三人放還回了秦國,這使得先軫大怒,不顧國君晉襄公尚在面前,先軫就在憤憤地在地上吐了唾沫。後狄軍攻打晉國,到達了箕。在八月二十二日那天,晉襄公在箕地打敗了狄軍。郤缺俘虜了白狄子。先軫因為自己之前在襄公面前的無狀,說:「一個普通人在國君面前放肆而沒有受懲罰,哪裡敢不自己懲罰自己?」於是他脫下頭盔沖入狄軍,隨後便戰死在了殺場上。狄人將先軫的頭顱送回,人們看到他的面色就像還活著時一樣。左丘明寫到這裡時說:「(先軫)免胄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其中的「元」便是「人頭」的意思。

古人的衣服種類是眾多的,其中有一種稱之為「元服」,我初次講給學生聽的時候,他們很是不解,我將「元」的甲骨文和金文寫在黑板上時,當他們知道了「元」的本義時,很快便明白了什麼是「元服」,那就是「頭衣」,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佩戴的帽子。

頭乃是人身體中至高無上的部位,是人身體的開始,因而「元」便有了引申義——「始」,我們所說的「狀元」「元旦」「元首」均來源於此意。

-END-

作者 | 荷馬識字,專欄作家,大學教授。一個讓孩子感覺到文字溫度的媽媽,尋找文字里的故事,認識故事裡的漢字。

責編丨阿加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