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 | 村上春樹:我理想中的學校是這樣的

2019-10-19   小新知識堂


大作家好像很少是學霸出身的。很多人都猜想,是不是因為他們對世界和文字太過於敏感,很難忍受考試的殘酷考驗。

當學生的時候,村上春樹的學習成績還說得過去,按他自己的說法,「從小學到大學,我一直對學業不太擅長。雖然成績馬馬虎虎算說得過去,可是我本來就不太喜歡學習」,他基本屬於一個普通的中等學生。之所以對學習不夠熱心,村上春樹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村上春樹覺得學習實在沒意思,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
學習確實是一件苦差事,現在雖然有很多人都在強調要寓教於樂,但比較起來得承認,比上學有趣的事情還是太多了,村上春樹是個興趣廣泛的人,讀書、聽音樂、看電影、去海邊游泳、打棒球、和貓咪玩耍、跟女朋友約會……相比之下,學校里的功課就無聊多了。學校里的功課,遇到有興趣的,他可能還會特別用功,但在村上心裡,總覺得讀書、聽音樂、看電影更有意義。後來大學畢業,村上沒有主動找工作,而是去經營了一家小店,可能和這種心態有很大關係。

其次,村上春樹從小就不喜歡競爭。
很多小孩學習上不思進取,不是不想用功,而是對名次、分數不感興趣,村上春樹就是這樣的小孩。他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性格,就是不願意被人拿分數排布優劣,在與人競爭這件事情上,村上好像一直表現的毫無意願。

回過頭,讓村上春樹回想自己讀書時的收穫和他理想中學校的樣子,其實非常簡單,「在學校念書期間,我最大的收穫就是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以及讀了許多喜歡的書」。

村上春樹有過這樣一個自我評價:「上學的時候,在同齡人中,我可能是讀書最多的人之一。」這不是一種自負的說,更像是平靜地敘述自己中學時候的基本生存狀態。

一提到讀書,村上總會表現出某種急不可耐的慌亂,他說:「說到書,我就像握著鐵杴往熊熊燃燒的炭窯里亂鏟亂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饑似渴地讀各種類型的書。」他下學校時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啃一本本書,品味和消化它們,這讓他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別的事情,反倒讓這個上學的孩子安靜了很多,對外界的風雲變化保持著淡定。

很多人一提到讀書,就會往「死讀書、讀死書」上去想,這都是多少年前的老黃曆了。今天,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給一個孩子更廣大的視野,讓他藉助各種故事,了解世界。

村上春樹說自己十幾歲時讀書的感受:

書中描寫的種種感情,我差不多感同身受地體驗了一番,在想像中自由地穿梭於時間和空間之中,目睹了種種奇妙的風景,讓種種語言穿過自己的身體。因此,我的視野多少變成了復合型的,我並不會單單立足於當下的地點凝望世界,還能從稍稍遠一些的地方,相對客觀地看看正在凝望世界的自己的模樣。

不讀書的人,總是喜歡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凝望世界萬物,過於執著於自己,人就會身體發僵、腳步沉重,漸漸動彈不得。「一旦從好幾處視點眺望自己所處的立場,將自己的存在託付給別的體系,世界就會變得立體而柔軟起來。」我聽過很多關於閱讀的好處,村上春樹這種說法,是最迷人的幾種之一。

因為太喜歡書里營造的美麗的世界,學校的刻板學習讓村上覺得煎熬,離開學校的時候,村上甚至這樣想:「人生只怕再也不會這麼枯燥乏味了吧。」

所以,提起學校和上學,村上春樹特別願意提一下自己理想中的學校。

談到學校,村上春樹是個務實的人,他並不指望學校能「讓孩子們的想像力豐富起來」。能讓孩子們的想像力豐富起來的,說到底還是孩子們自己,既不是老師,也不是教學設備,更不會是什麼教育方針。把「讓孩子們的想像力豐富起來」變成一種規定,在村上春樹看來是一件怪事。

村上春樹理想中的學校,特別簡單:我寄希望於學校的,只是「不要把擁有想像力的孩子的想像力扼殺掉」,這樣就足夠了。請為每一種個性提供生存的場所。

這種想法可能有些過於簡單和天真,但不失為一種單純的渴望。如果學校的所有目標都是為了讓學生變成自由可愛的人,所有手段就是為了讓孩子能愛上讀書,找到自己的愛好,這樣一來,學校就會變成更充實的自由之地,我們的社會也能變成更充實的世界。

-END-

作者 | 晁述

責編丨杜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