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曾提出與英國合併,讓英女王擔任元首,但英國為什麼不同意?

2019-08-27     春秋史館

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爭霸戰爭,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前者打敗了法國和西班牙,率先進行資本主義革命和工業革命,奠定了「日不落」帝國的基礎;後者建立絕對王權,在拿破崙的率領下橫掃歐陸。兩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兩國聯手,在蘇聯和美國的援助下打敗了妄圖建立全球新秩序的德國,但兩國也元氣大傷,霸權地位被美國取代。

二戰給歐洲各國帶來巨大的傷害,倫敦遭到德軍的大規模轟炸,幾乎成為一片廢墟,尤其是鐵路、橋樑、公路等基礎設施遭到毀滅性打擊,嚴重影響了經濟的恢復;法國在二戰時期被德國占領,政府威信大受打擊,高失業率、食品短缺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動盪。這種情況下,歐洲接受了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也不得不默認了美國在西歐的領導地位。

蘇聯作為歐洲的宿敵,在戰爭中也遭到嚴重創傷,但蘇聯畢竟是個大國,社會主義體制下的政府擁有很強的動員能力,在極短的時間裡便恢復了實力,還拉起一支經過戰爭洗禮的百萬鐵軍。蘇聯攜二戰勝利的餘威向西歐逼近,實力一直擴張到了東德和巴爾幹半島。西歐各國無力抗衡,除了抱緊美國大腿外別無他法。

面對這種局勢,法國不願坐以待斃,於是向英國提出兩國合併,組成一個超級大國,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盎格魯-法蘭西。這個計劃由法國總理居伊·摩勒在1956年訪英時提出,表示合併後由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擔任元首。英國首相羅伯特·安東尼·艾登在深重考慮後婉拒了法國,後來法國又提出加入大英國協,仍然遭到拒絕。

法國提出的英法合併是有依據的。兩國分屬兩個不同的民族,在歷史上法國曾短暫地統治國英國,還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促進了英法兩國的民族主義興起,也迫使英國在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轉而向海外發展,與法國並肩稱雄。隨著形勢的發展,英國兩國越走越近,成為一密不可分的盟友。但是,由於法國勢力過大,兩國在文化上也有很大差異,英國最終拒絕了這次百年難遇的機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eZ42GwBJleJMoPM9G6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