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上的女漢子,名震滇西的女鍋頭,這個鶴慶白族阿妹不簡單

2019-09-13   嫻娛有話說

都說亂世出英雄,縱觀古今中外,抒寫下英雄史的大多是男性。但在風雲動盪的時代下,不少女子也在為掙脫命運的羈絆而抗爭,抒寫下自己的英雄史。

大理鶴慶趕馬塑像

上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間,就有這樣一位白族女子,本是童養媳、「背腳」女,卻在以男性為主導的滇西馬幫隊伍里橫空出世,成為茶馬古道上名震滇西的女鍋頭。


幼年的童養媳,後來的「背腳」女

1902年的一天,地處西南邊陲的大理鶴慶縣三義村,一戶姓郭的爐匠家中,傳出陣陣嬰兒的啼哭聲,郭家第十個孩子出生了,因排行第十得名郭十妹。

在鶴慶當地,用「阿」字稱呼別人,代表一種暱稱和喜愛,這位白族姑娘也因此被大家叫做阿十妹。

阿十妹出生於清朝末年,當時百姓的生活大多過得清貧,和當地其他女孩一樣,在她在很小的時候,家人就與鶴慶縣草海鎮母屯村的一戶人家結了親,成為了童養媳。

背腳

當未滿十八的阿十妹嫁入夫家後,才發現丈夫不但眼睛有毛病,而且是個「煙鬼」,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底,早就被丈夫抽大煙敗得精光。面對這樣的家庭,迫於生計,剛過門不久的阿十妹,做起了「背腳」女。

「背腳」是滇西一帶對從事人力運輸行業人群的叫法,其實就是靠人力背運貨物,把鶴慶當地的火腿、草繩一類特產,背到下關,甚至更遠的麗江一帶去做小買賣。

茶馬古道上馬幫的馱具

通常「背腳」都是男人才會幹的,奈何阿十妹嫁了一個不會做工,只會敗家的「煙鬼」男人,當生活的重擔向她壓來,也只得靠自己瘦弱的肩膀將之扛起。

不甘於被命運安排,她開始選擇人生

從鶴慶到下關、麗江的路途上,除了靠人力運輸的「背腳」之外,更多的是由男人和騾馬組成的馬幫商隊。

行走在「單邊道」上的馬幫

阿十妹在做「背腳」的路途中,時常與馬幫隊伍同行,漸漸地也就與往來的馬幫有了接觸,對於馬幫生活和生意門道也有所了解。單靠「背腳」所得的收入與參與馬幫運輸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阿十妹決定要買自己的馬匹,參與馬幫運輸隊伍。

茶馬古道上的馬幫

後來她離開了「煙鬼」丈夫,攢夠錢買下一匹跛腳馬,剪掉長發、換上男裝後,阿十妹開始跟隨馬幫學習趕馬做生意,她的人生也因此而改變。

趕馬生活的艱辛比「背腳」更甚,不但路途變得更加遙遠,一路上將面臨著數不清的險峻山路、激流險灘,甚至土匪強盜的出現,稍不留意還會人亡馬墜、貨物損失,真的是有去無回。

翻山越嶺的馬幫隊伍

儘管如此,阿十妹不但沒有「回頭」,還在趕馬過程中結識了很多馬鍋頭、生意人,與他們「組隊」做起了生意。漸漸的,她從單槍匹馬到擁有自己的馬幫隊伍,成為了馬幫歷史上少有的女性「馬鍋頭」。

「馬鍋頭」相當於馬幫隊伍里的幫主,主管生意之餘還要熟悉路線、路況,遇到土匪、官兵,要善於溝通、斡旋,以保證馬幫安全通過。

行走在險峻山道上的馬幫

縱觀全國,「馬鍋頭」清一色都是男性,就連馬幫隊伍里都很少見到女性的身影,當這位白族阿妹橫空出世,還成為滇西甚至在全國馬幫,都可謂獨一個的「女鍋頭」時,難免有人會發問:「她憑什麼呢?」

茶馬古道上名震滇西,她的揚名來之不易

是啊,她憑什麼呢?憑著對命運的不甘,憑著對更自由的人生嚮往,為此她得付出比男性更多,才能在那個亂世贏得一席之地。阿十妹在擁有自己的馬幫之前,也曾委身於人,其中一位後來成為了她丈夫。想要真正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單單靠依附他人是不可能實現的。

插著幫旗的趕馬人正在趕路

後來,阿十妹憑著膽大心細、豪爽潑辣、身先士卒的性格和趕馬作風,贏得了同伴的擁戴,也開始在茶馬古道上打響了自己的名號。

要知道,當時的滇西匪盜為患,很多馬幫、商隊想要平安走過這段路,都得「花錢免災」。唯獨這位阿十妹,不但從未遭遇盜匪劫財,甚至不用親自出馬,只要在馬幫頭騾的鞍架上,插起繡有十朵「姊妹花」的幫旗,沿路不論官兵、盜匪,都不會傷及她的馬幫半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茶馬古道馬幫用來馱運茶餅的馬鞍

原因很簡單,儘管阿十妹是一介女流,但她在男人扎堆的馬幫商隊里,向來言出必行、誠信十足,不論貨物、帳目從未出現過差錯,而且她的馬幫獎懲規矩嚴明,一路上還會仗義疏財、濟貧抑暴,這些正是她能夠立足其中,並且揚名滇西的重要原因,當時人們對她的評價都離不開一個字——俠。

晚年歸於平淡,靠手藝為生

這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俠從十八歲開始趕馬學做生意,到後來擁有三百多匹騾馬,成為當時雲南最大的馬幫,是很多馬鍋頭可望而不可及的。

大理鶴慶

而她本人也是一生都行走在茶馬古道上,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她和趕馬人維西老安,結成一家。回到鶴慶縣城做起了手藝人,靠搓麻繩、編背簍為生。

這樣的「退休生活」與先前的叱吒風雲相比,實在過於平淡。而這位揚名滇西的傳奇女俠,正是在這份平淡中,走完了她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