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蘭父親對衛小娘子說「君子六藝,射為其五」,其實這話說錯了

2019-10-18   嫻娛有話說

眾所周知,古人生活中總有各種大小教條、規範,約束著他們的言、行、舉、止。尤其皇族、貴胄和富庶之家的孩子,尚在年幼的時候,家人就會安排他們學習各種禮數、技藝,和現在學生從小參加特長班有得一拼。

在宋代「重文輕武」的環境中,關於禮教的學習與遵循之風更甚,要學習的規矩典範更多,前陣子熱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里,就再現了很多那一時期的禮教規範。其中,明蘭父親在和衛小娘子在一段對話中,就提到了一個始於周朝官家子弟需要掌握的技藝。

明蘭父親與衛小娘子聊起「君子六藝」

當時明蘭父親正在與衛小娘子閒聊,對方笑稱投壺是鄉下人的把戲,不值得同人講,可他卻說:「君子六藝,射為其五,怎麼能是小把戲呢!」其實這話他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錯在哪兒呢?

不妨先了解下,不能算小把戲的「君子六藝」是什麼?

  • 所謂「六藝」

在古代,「六藝」有兩種意思。一種指的是《詩》《書》《禮》《樂》《易》《春秋》這六部先賢所著的「六經」。在西漢的時候,漢成帝命人整理、校勘國家的藏書,並且要求編纂出目錄,當時負責的劉歆將藏書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這六大類,因為《詩》《書》《禮》《樂》《易》《春秋》正好分在「六藝略」的名目之下,後來人們將「六藝」用來指「六經」。

「六經」里的五部

「六藝」的另一種意思,早在周朝時就有了,周朝時候貴族男子必學的六種基本才能和技藝,也就是明蘭父親口中的「君子六藝」。

說是六種,卻也細分成了很多小類。《周禮·保氏》里就說了,「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二曰六,三曰五,四曰五,五曰六,六曰九」,合稱「六藝」。

看到這兒可能有人會說,《周禮》是記錄周朝禮儀的著作這我知道,可「保氏」是保氏家族的意思嗎?這和「君子六藝」有什麼關係?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 何為「保氏」

「保氏」並不是指保氏家族,而是周朝時候一種官職的名稱,這個官職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用「禮」「義」之道,去匡正君王,以及給貴族子弟進行教育,相當於現在的德育老師,專門負責給貴族子弟教授「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可以說,沒有「保氏」就沒有後來為人稱道的翩翩君子之風。

「六藝」具體學些什麼?

《周禮》

  •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禮」

不論古今中外,「禮」都彰顯著個人與家族的修養,這裡所說的「禮」包含祭祀的吉禮、喪葬的凶禮、軍隊的軍禮、君王朝見以及諸侯往來的賓禮、宴客和慶賀的嘉禮,因此也叫「五禮」。

  • 第二個就是「樂」

這裡所說的「樂」是指六套古樂舞,分別是:《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叫「六樂」,這在周朝不僅保留得十分完整,而且有著嚴明的使用區分,祭祀天神用《雲門大卷》;祭地神用《大咸》;祭四望用《大韶》;祭山川用《大夏》;祭周始祖姜嫄用《大濩》;祭祀周代祖先用《大武》。前四個表達了君主以禪讓得到天下屬於「文舞」,後兩個表現了以武力奪取天下所以屬於「武舞」,可惜後來很多都失傳了。

「君子六藝」之射

  • 第三個要學的就是「射」

因為古代戰亂頻發,男子學習文化之外,再掌握一些武術、體能方面的技藝也是必須的。「射」就是第一個出現的「武力」代表。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這五種射箭技術,都是當時男子必學的。

  • 第四是「御」

即便是駕馭車馬貴族公子哥也是要學的,不同的是,這項技藝的表演、展示成分大過實用,歸根結底仍是一種「禮」的表現。

「君子六藝」之御

它在技巧上的五個要求也十分嚴苛:鳴和鸞,行駛的時候車上鈴鐺聲要響的協調;逐水曲,經過曲折的水路時車不落水;過君表,經過天子表位時不能碰倒標杆;舞交衢,在過通道里旋轉掉頭時,要像舞蹈一樣自如;逐禽左,驅車行獵時,要把獵物驅趕到左邊,讓車上的人便於射擊。

這樣看來,古代君子也是很不易當啊。

  • 第五是「書」

把識文斷字排第五,這好像不太科學,其實這裡說的「書」包含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個關於文字結構的理解和應用,相當於現在學校里的基礎課。

現在回頭看看排在前面的四個,或多或少都與禮儀、君臣相關,相較之下,把「書」排第五,其實很符合古代的情況。

「君子六藝」之書

  • 最後一個「數」

在古代,「數」是一種複雜的科學存在,它既是數學運算的方法和技巧,也是陰陽五行里萬物相生相剋的運動規律。為什麼古代君子要學這個呢?因為不論你是百姓、官商甚至天子,生活中都離不開「數」,小到生活相關的日常運算,如購置柴米油鹽、量田置地,大到與家國相關的稅法徵收、曆法推演都與之相關。

古代算盤出現之前的運算方法-算籌

在我看來,周朝的君王之所以要讓貴族子弟學習「六藝」,其中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禮、法、家、國的同時,也能夠在審美、品行以及內心的修養,得到塑造與提升。只是,隨著後來朝代的更迭,這些內容有的漸漸流逝,有的被人們弄混,就像明蘭父親講錯的那句「君子六藝,射為其五」,實際上應該是「君子六藝,射為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