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的西山上有許多「山道」,它們既是路,又是伴隨人們走過一段段旅程的「伴」。其中一部分形成年代久遠的「古道」被淹沒在密林叢生的山中,鮮有人知,有的則保留至今仍供人行走。下面,就隨我一起了解一下它們吧!
華亭古道
華亭古道始築於宋代大理國時期,古道寬約1米,長數里,由東向西分布在華亭山余脈山脊的密林中,全程林蔭蔥鬱、空氣清新,是抵達華亭寺的主要通道,入口位於西山腳下與高海公路相鄰的楊家村。許多喜歡徒步、爬山的人都選擇從這條古道上山,鍛鍊身體、呼吸新鮮空氣之餘還能偶遇林中飛鳥、嬉鬧松鼠的蹤影。
太華古道
太華古道是連接華亭寺和太華寺之間的通道,形成於元代,沿途綠蔭蔽日,曲徑通幽,十分適宜健步休閒,每天登古道、爬西山的人絡繹不絕。因華亭寺與太華寺分別位於兩座山上,往返華亭寺與太華寺之間,還可以選擇寬敞的景區公路行走,但太華古道的人氣遠勝於平坦的公路,畢竟大家更願意呼吸山林氧吧的清新空氣。
太華古道經過後人的修葺路況比修建之初好了很多,平整的石道依山勢延伸,在林間蜿蜒曲折,時急時緩,正如「太華古道」石坊上所寫的「松黃石臥疑無徑,路轉峰環別有天」,古道上峰迴路轉的意境只有走過的人才能體會。
千步崖古道
千步崖古道又叫羅崖古道、千步岩,是連接羅漢崖與龍門村的通道。2017年發掘的「羅崖修路碑文」(現立於千步崖古道途中)可證實,千步崖古道形成於明代早期。
當年徐霞客遊覽羅漢寺後,從這條山間小道「凡八折,下二里抵山麓」,在考察了龍王堂(今龍王廟)、金線泉後又重新折返,登山頂探尋黑龍池。可能他跟好友吐露了山道曲折難行的感受,以及西山勝景應有更多人得以欣賞的願望,明崇禎十三年,徐霞客好友唐大來(即擔當和尚)與當地官員為方便遊客登頂西山,出資對古道進行修整、鋪設踏石,石階步數達千餘步,故稱「千步崖」,因途中巨石上有題刻「千步岩」,後人又稱古道為「千步岩」。
在千步崖古道的山石上,還留有雲南唯一狀元袁嘉穀、禪宗泰斗虛雲法師等名人的題刻。
千步崖古道還是昆明傳統民俗「三月三·耍西山」的發源地之一,從前,大戶人家會在「三月三」前一天,把古道上的石缸洗乾淨盛滿糖水,供眾人免費享用,這種有錢人捐功德的行為稱為「賜糖水」。如今,在千步崖古道上,還能見到民國時期刻有「傳茶工會」字樣的石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