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核潛艇,美國試驗了三次,蘇聯試驗了六次,我國一次就成功

2019-10-26     春秋史館

鑒於潛艇在二戰中起到的重大作用,各國都在戰後研究新一代潛艇。隨著核動力推進技術的成熟,美國率先把壓水堆應用在潛艇上,命名為「鸚鵡螺」號,希望它能像《海底兩萬里》中的「鸚鵡螺」號那樣無限期航行。然而「鸚鵡螺」號並沒有達到人們的預期設想,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鸚鵡螺」號是常規潛艇到核潛艇過渡時期的一個大膽嘗試,光在艇體外形設計上就做了許多試驗,最後定型為「鯨艏」。這種外形在水下航行時阻力大、噪音大,美國科研人員對此進行了反覆研究,從常規動力水滴形、核動力常規型一直試驗到核動力水滴形才成功,最終確定了核潛艇外形設計的最佳方案。 多次試驗證明,雙艇體水滴形外殼是最科學的設計方案,為此美國進行了三次大改進。

蘇聯核潛艇設計更加坎坷。當時美國已經搶占了空中和海上優勢,可以依託前沿軍事基地對蘇聯本土進行核打擊,而無需擔心本土遭到核報復,蘇聯能利用的潛在空間只剩下了大洋深處。1952年,蘇聯啟動了第一艘核潛艇「鯨」號建造計劃,但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問題。從628型到701型,蘇聯對核潛艇進行了六次大改,才確立了美蘇核均勢,結束了美國的全面海上優勢。

我國的潛艇技術師從於蘇聯,但蘇聯拒絕向我國輸出核潛艇技術。就在我國上馬核潛艇研製計劃不久後,中蘇關係便破裂了,蘇聯專家一夜之間全部撤走。核潛艇計劃被迫中止,轉而實行「先彈後艇」戰略,優先發展核彈和飛彈。「兩彈」問題解決後,我國於1966年開始秘密研製核潛艇,地點設在大西南的雲南陽宗海湖邊,集結各行各業頂級專家29名,共同研究攻克核潛艇技術。

當時我國一無經驗、二無技術,手裡的資料僅有兩張美國核潛艇黑白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但就是這兩件簡陋的參考資料,讓我國避免了重蹈美蘇核潛艇覆轍。我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從玩具模型中獲得靈感,在一位木工師傅的幫助下用木頭組裝出了核潛艇模型。1970年,我國建成了第一艘國產核潛艇,一步到位採用水滴形艇體,避免了反覆的繁重試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AGoCm4BMH2_cNUgAY8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