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細菌性穿孔病是桃樹主要的葉部病害,如果防治不及時,易造成大量落葉,影響花芽形成,進而造成大量減產。本文為大家詳細介紹了桃樹細菌性穿孔病的危害症狀、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參考。
1、危害症狀
主要危害葉片,也侵害枝條。葉片發病初為水漬狀綠色小點,擴大後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呈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大小不一,一般約2~3毫米左右,病斑周圍呈水漬狀並有黃綠色暈環,病斑千枯後,病部和健康部位組織交界處產生一圈裂紋,脫落後形成穿孔,或部分與葉片相連。
枝條受害後,有兩種不同的病斑:一種稱春季潰瘍,另一種則為夏季潰瘍。春季潰瘍發生在上一年夏季生出的枝條上(病菌於前一年巳侵入)。春季在第l批新葉出現時,枝條上形成暗褐色小皰疹,直徑約2毫米,以後擴展長達1~10厘米,寬度多不超過枝條直徑的一半,有時可造成枝枯現象。春末(開花前後)病斑表皮破裂,病菌滲出。開始傳播。夏季潰瘍多於夏末發生,在當年的嫩枝上以皮孔為中心,形成水漬狀暗紫色斑點。以後病斑變褐色至黑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稍凹陷,邊緣呈水漬狀。夏季潰瘍的病斑不易擴展,並且會很快乾枯,故傳播作用不大。
2、發生規律
本病的病源菌在枝條病組織內越冬,主要在春季潰瘍病斑內越冬。第2年春隨氣溫上升潛伏在組織內的細菌開始活動,桃樹開花前後病菌從病組織中滲出,借風雨或昆蟲傳播,經葉片的氣孔、枝條的皮孔侵入。一般5月開始發病,6月上旬發病較重,10月份病害基本停止。夏季乾旱時病勢進程緩慢,到雨季發病嚴重。病菌潛育期因氣溫高低和樹勢強弱而不同:當溫度在25~26℃時潛育期45天;20℃時為9天:19℃時為16天,樹勢強時潛育期可長達40天。溫暖、雨水頻繁或多霧及大風雨有利於病害的發生,樹勢衰弱或排水、通風不良以及偏施氮肥的果園發病都較重,品種不同,發病程度也有所不同。
3、防治方法
加強果園管理
冬季結合修剪清除病枝,徹底清掃枯枝、落葉、落果及枯草等,集中燒毀,以消滅越冬病源。注意果園排水,合理修剪,使果園通風透光良好,降低果園濕度。增施有機肥料,避免偏施氮肥,使果樹生長健狀,提高抗病能力。
避免與核果類果樹混栽
在建桃園時,不僅要求樹種純,選擇抗病品種。而且附近不要栽植李、杏、櫻桃等其他核果類果樹。
藥劑防治
桃樹發芽前噴3~5波美度的石硫合劑。5月末至6月末,樹冠噴硫酸鋅石灰液,配方為硫酸鋅1千克。石灰3~4千克,水150~200千克。或使用65%的可濕性代森鋅、多菌靈等殺菌劑300~500倍液噴樹冠,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