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紋枯病,造成空穗,影響增收,不懂怎麼防治可以看這裡

2019-07-11     陶老師說農業

歡迎閱讀陶老師說農業,如果文章對你有所啟發,歡迎點擊關注。

水稻紋枯病的症狀

紋枯病和稻瘟病、白葉枯病被譽為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一般在水稻末期爆發,以封興期到破口期為最為嚴重。水稻紋枯病在爆發初期,葉片上會出現暗綠色的斑點,而後逐步擴大成為病斑。侵襲的病菌先橫向蔓延,之後逐步線上嚴重的侵襲葉片和莖部。在抽穗期,紋枯病會導致水稻無法抽穗,造成空穗、穗子壞死,嚴重減產。

紋枯病的發生規律

紋枯病病菌能夠在度過寒冬而不死亡,他們的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在稻體或雜草中越冬。春耕開始後,紋枯病的病菌會附著在稻株附近,等氣溫會升後,菌核會長出菌絲入侵葉片,隨後侵染鄰近的稻株。水稻先是橫向發病,而後蔓延向上侵染葉片、植株、穗部,最後導致水稻植株整棵死亡。

影響紋枯病發生的因素

田間菌核是紋枯病初侵染的主要菌源,其次是附生在稻株殘體的菌絲體,上年田間發病重,留下的菌核數多,來年發病就有利。紋枯病發生喜高溫高濕環境,早稻分櫱初期,氣溫不高,田間通風透光性好,不利發病。長期深水灌溉、曬田不及時、偏施氮肥、氮肥施用過晚、貪青濃綠、鉀肥不足等都有利紋枯病的發生髮展,發病常常較早而發病趨重。株型緊湊、莖稈細弱、有香味的優質稻、不耐肥的品種易感病,而株形鬆散、莖稈粗壯、耐肥的品種抗性稍好。水稻封行以後,田間蔭蔽,基部通風透光性差,濕度大,此時氣溫漸高,有利菌核萌發菌絲,侵染葉鞘發病,並橫向、縱向擴展蔓延,孕穗期尤盛。

如何防治

施藥時田間保留淺水層,以利藥劑的內吸傳導。水稻栽後20~25天,結合治螟蟲和葉瘟預防時,畝用10%己唑醇40~60克+有機矽10克提前預防,可以延遲封行後田間發病時間,且發病程度要輕,為後期防控減少基數和減輕壓力。有機稻栽培的也可以用木黴菌、盾殼霉來控制發病。加強肥水管理:增施磷、鉀肥,推廣使用矽肥,適時適量合理施用氮肥,及時曬好田,促根系發達,活性好,增強抗病性。

今天關於水稻紋枯病的分享就到這裡結束了,希望對你們的種植有所幫助。老王本文所提到的農藥防治方法,建議各位施用前先進行試驗,因地制宜,實驗結果不錯以後,再進行大規模的防治。咱們下期文章再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KLCWwBmyVoG_1ZcN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