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奧斯卡主辦方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以下簡稱「學院」)宣布了新的電影作品參與評選奧斯卡獎的入選資格標準;
其中包括大量對演員和製作團隊種族多元化和性別平權的要求。
你沒看錯,這是奧斯卡官網發布的聲明頁面
https://www.oscars.org/news/academy-establishes-representation-and-inclusion-standards-oscarsr-eligibility
好萊塢長久以來一直是白人的天下。
2015年和2016年的奧斯卡獎提名中,演員類獎項都是清一色白人,這導致了很多激烈的批評;
社交媒體上也相應產生了「奧斯卡獎太白了」(#OscarsSoWhite)這一諷刺標籤。
2016年在網絡上興起 「奧斯卡獎太白了 」運動
從2013年美國平權運動「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簡稱「BLM」)如火如荼地展開,奧斯卡獎的主辦方也受到很大壓力,並著手開始推進好萊塢的種族多元化和性別平權。
在美國愈發聲勢浩大的BLM平權運動
但2020年第92屆奧斯卡獎提名榜出爐後,大家發現演員類獎項只有一位非白人,她是《哈麗特》(Harriet)女主角扮演者Cynthia Evrivo,在影片中扮演投身廢奴運動的女奴Harriet Tubman。
Cynthia Evrivo因《哈麗特》中的表演提名奧斯卡
於是新聞網站說,這就是「奧斯卡太白了第2集」。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院」頒布了史上最嚴厲和細緻的種族多元化和性別平權規定。
我們先列舉出部分內容,你感受下:
標準A:螢幕表達,主題和敘事。
要達到標準A,膠片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A1. 主角或主要配角至少有一個來自少數族裔,如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黑人、原住民或其他少數族裔。
A2. 次要配角中,至少有30%來自兩個少數族裔或群體,如女性、少數族裔、同性戀或其他性別認知群體(LGBTQ+),殘疾人或認知障礙者等。
A3. 電影的主要故事情節,主題或敘事集中在少數族裔或群體上,如女性、少數族裔、同性戀或其他性別認知群體(LGBTQ+),殘疾人或認知障礙者等。
標準A的原文
類似的規定一共有A、B、C、D四條,涉及了出鏡表演和故事情節、創意領導崗位、部門主管和演職員團隊組成,有償學徒、實習和培訓職位,以及受眾推廣到宣發的各個環節。
可以看到,「學院」這次的規定極為細緻,並要求從2024年的奧斯卡獎評選正式開始執行。
考慮到電影的拍攝周期,這就意味著整個好萊塢電影產業從現在就要開始按照「學院」規定挑選劇本、演員和組建團隊,才能符合奧斯卡評選標準。
雖然奧斯卡的獲獎演員們的確「太白」了,但「學院」推出這麼細緻的規定也實在讓中國觀眾們為之一驚;
但如果熟悉好萊塢、加州乃至美國社會這幾年變化的朋友,並不會感覺太意外。
奧斯卡新規有現實基礎
與好萊塢一牆之隔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每年都會發布《好萊塢多樣性報告》(Hollywood Diversity Report)。
而今年2月發布的2020年版進一步揭示了好萊塢在多元化方面的進步。
公開報告,大家可到UCLA網站查看
首先,美國社會整體來看非白人族裔已經成為主流。
目前白人還占美國人口的近六成,到2050年則下降到不足一半;
而女性和少數族裔的演員與工作人員比例越來越接近美國整體人口構成的比例。
白人占比下降,少數族裔占比上升
2019年好萊塢最賣座的電影中,只有15.9%的劇組少數族裔演員比例不到11%;
相比之下,2011年有超過一半的最賣座電影,少數族裔演員比例不足11%。
但在我們看到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為什麼還呈現出白人占壓倒性優勢的場面呢?
這裡的問題在於:
好萊塢到底是真正在發生系統性變化;還是僅僅通過演員陣容的多元化吸引觀眾、而沒從根本上改變攝製團隊的構成方式呢?
答案可能是:雖然演員陣容上有了明顯的多元化趨勢,但好萊塢在核心管理層及導演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8年最賣座電影的導演中,只有7.1%是女性,少數族裔占19.3%;
2019年稍有進步,最賣座電影導演女性達到了15.1%,但少數族裔僅占14.4%,居然還有了退步。
到了產業高端,白人男性為主的現象是非常突出的。
報告對11家主要製片公司的人員結構分析表明:
91%的C-level高級職位(CEO, CFO等)由白人擔任,其中有82%還是男性;
所有高級管理職位中白人占93%,男性占80%。
主要製片公司人員結構統計
但給好萊塢貢獻收入的群體,其實主要為少數族裔。
2018年票房前十電影中,有六部觀眾在半數以上為少數族裔;
2019年票房前十的電影中,有九部觀眾至少有一半為少數族裔。
觀眾族裔結構的變化同樣影響著電影的上座情況。
2018年全球票房排名最高的幾部電影,是由21%-30%少數族裔演員組成的劇組拍攝的;
2019年,票房表現最好的電影,多元化趨勢進一步呈現,少數族裔演員占41%-50%的劇組票房成績最佳。
少數族裔演員占比影響票房
所以好萊塢在演員和製作團隊上的多元化既定趨勢,是「學院」敢於制定多元化和性別平權詳細規定的首要基礎。
政府參與立法施壓
電影產業的多元化舉措,其實並不是好萊塢的創舉,而是追隨了英國電影產業的先例。
2010年英國通過了「平權法案」(Equality Act 2010)之後,英國先前眾多有關平權的法律和法規得到了鞏固、更新和補充,並納入到統一的完整框架下。
由此而來的各行各業平權風潮,也影響到了英國的電影產業。
2016年,英國電影協會(BFI)推出了面向整個英國電影行業的「多元化標準」(BFI Diversity Standards),以解決持續存在的英國電影行業多元化不足的問題。
作為英國電影協會(以下簡稱BFI)資助電影項目的要求,BFI要求申請資助的電影需要滿足對多元化和包容性四方面標準中至少兩個。
這四方面的標準分別涵蓋了:
(A)主題和故事梗概
(B)項目領導和項目團隊成員
(C)行業准入和機會和多元化的機會
(D)受眾發展
在各個方面,「多元化標準」都做出了清晰的規定,以落實「平權法案」在電影行業的執行。
BFI還進一步制定了「多元化標準擴展指導」,力求在細節方面清晰無誤。
BFI「多元化標準」及「多元化標準擴展指導」
如果我們拿英國的「多元化標準」及「多元化標準擴展指導」與「學院」發布的奧斯卡獎入選資格標準相比較,會發現兩者有驚人的相似。
除了英國電影行業對好萊塢的示範作用之外,好萊塢所在的洛杉磯乃至整個加州在多元化與平權方面是非常激進的,其對於好萊塢電影產業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兩個星期前的2020年8月30日,加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新的多元化法律。
該法律要求:到2021年,總部設在加州的所有上市公司至少要有一名董事會成員來自「代表性不足的族群」(Underrepresented Community)。
而對於那些董事會只有最少限額(三名董事)的企業,最遲到2022年底也要滿足這一要求。
法案只需要州長D. Gavin Newsom簽字即可生效, 生效後政府就可以對違反該法律、或未向該州報告多元化執行情況的公司處以罰款。
加州通過「多元化法律」
加州的這條法律可不是憑空冒出來的。
2018年加州已經生效了一條多元化法案,要求註冊在加州的企業董事會裡至少要有一名女性,否則罰款10萬美元。
到2021年年底,5名董事會成員中至少要包含2名女性,6人及以上的董事會至少要包含3名女性。
所有在加州的企業,必須書面詳細彙報對此條法律的合規情況,否則罰款10萬美元。
董事會缺少一名女性成員罰款10萬美元。連續違反罰款加至30萬美元。
自該法律生效以來,在羅素3000指數(Russell 3000 Index)中加州公司的新董事會席位中女性約占45%,而美國全國範圍內這一比例為31%。
多元化要求在政府大力推進立法後,對於整個社會和各個行業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也包括對好萊塢電影產業多元化的強烈推動。
處置好萊塢「歷史遺產」
在美國全社會範圍內的平權和多元化浪潮影響下,好萊塢不得不直面自己獨特的「歷史遺產」 ——早期帶有種族主義內容的電影和劇集。
首當其衝的就是曾經橫掃八項奧斯卡大獎的《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1939)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尚未廢除奴隸制的美國南部,而拍攝時間是上個世紀的三十年代,所以其中充斥著不少具有爭議性的種族內容。
《亂世佳人》劇照
在黑人男性弗洛伊德死在警察的膝蓋之下後,今年5-6月份「Black Lives Matter」的抗議在美國全面爆發。
6月初流媒體平台HBO Max宣布,下架電影《亂世佳人》。
HBO Max隨後稱,這部1939年公映的影片是「時代產物」,片中刻畫了「種族歧視」,這在「當年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
HBO Max在聲明中說,「不解釋或者譴責」片中對「種族主義的描繪」就把影片繼續留在平台上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6月25日,《亂世佳人》在HBO Max重新上架,並新增了兩個歷史背景說明視頻。
由知名學者和電影人解釋了電影中包含的種族主義內容,並提醒觀眾在觀看時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
《亂世佳人》在HBO Max重新上線後追加的說明視頻
按照中國的表達方式來說,就是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其中的種族主義內容。
由於時代的局限和社會認知的巨大改變,好萊塢需要分割和說明的「歷史遺產」非常之多,甚至還包括《貓和老鼠》(Tom & Jerry)這樣的動畫片。
《貓和老鼠》
由於《貓和老鼠》創作於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片中多處出現Tom或Jerry臉部塗黑跳舞的片段。
在美國文化中,這是典型的針對黑人的種族歧視行為。
《貓和老鼠》並不是唯一一個有著明顯種族主義內容的動畫片。
迪士尼歷來以在卡通片中加入反猶太人的內容而聞名,在《三隻小豬》中大灰狼被描繪成猶太人。
《三隻小豬》中大灰狼偽裝成猶太小販騙小豬開門
《米老鼠和唐老鴨》中米老鼠被送去了阿拉伯和野蠻的蘇丹打交道。
蘇丹搶走了米妮
在《淑女和流浪漢》中用暹羅貓取笑亞裔。
暹羅貓不僅有著濃重的亞洲口音,眼睛還是斜的
可以說,在近百年漫長的內容創作中,類似的種族主義內容還有很多。
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流媒體播放平台在《貓和老鼠》的簡介里提醒觀眾,該片包含部分「種族主義」內容。
另一部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迪士尼動畫片《小飛象》(Dumbo)的簡介里則指出,部分內容包含「陳舊的文化描述」。
《小飛象》在流媒體上含有「種族主義警示」的簡介
當然,對於隔著太平洋觀看著好萊塢多元化浪潮狂飆突進的中國觀眾來說,童年回憶突然被打上了種族主義標籤甚至被強制下架,會讓人有一種用力過猛甚至「矯枉過正」的感覺。
但文化的隔閡是很難讓中國觀眾對於西方典型的種族主義元素產生感同身受的理解,這也不奇怪。
好萊塢發展到今天,必須要旗幟鮮明的推進多元化——這是美國整個社會結構轉型所決定的。
只希望這些多元化的硬性指標不要對電影產業的自由創作產生阻礙,不要因噎廢食地為達到多元化目的而排擠掉那些主流族群中的優秀從業人員。
特約
作者
@我是二姐夫
超過20年IT與高科技行業經驗,曾就職於埃森哲、甲骨文、微軟等科技企業,深耕通信、媒體、網際網路和電商等領域。
本文為極客電影原創,歡迎轉載
加入社群 / 轉載開白 / 文章投稿 / 商務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