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長安三萬里》,到故事已經進展到一多半時,我開始有點昏昏欲睡。這個現實主義題材的動畫片的嚴肅程度遠超預期,不過我還在強打起精神,等待一個時刻。
終於,故事進展到了這裡:
李白入決定做個道士,與朋友們在海邊喝酒,朋友中有岑夫子和丹丘生二人(手機輸入法甚至可以默認打出這倆人的名字),我知道,這一刻終於要來臨了。
接下來,我看到了全片最精美的2分鐘,每秒鐘燃燒的經費遠超其他部分,我有種和主創團隊心意相通的感覺——你們也知道這首詩有多重要。
《長安三萬里》「將進酒」
我不用描述這個片段,你真應該在大銀幕上看看。
我只想說,在這2分鐘里,我,一個對傳統文化興趣不大的中年男子,在黑暗的電影院裡落下了眼淚。
只是因為我非常喜歡《將進酒》,但是我根本沒想到,我會如此喜歡。
也許中文自從被倉頡發明以來,就在等著這一刻:
天寶11年,一個叫李白的50歲男子,在酒後寫下這176個字,從此之後,中文就是不朽的了。
無論語言發音在這一千多年如何變化,《將進酒》始終都是押韻的——我甚至懷疑這是一個隱秘的共識,一個心照不宣的準則。
這是怎樣的176個字啊!
去讀一讀,去念一念。
追光動畫的CG做得很好,人物動畫也做得生動自然極了,特效更是美輪美奐,酒杯相碰的音效也震撼人心......但是這一切,都無法和這176個字本身相比。
我甚至敢說,如果沒有這首詩,這部電影也許根本不存在。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這樸實無華的文字仿佛來自今人。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 」
這結尾說的是把東西拿來換了酒錢肆意喝酒,哪有什麼高雅的姿態?哪有深刻的思想?都沒有。
朋友們,喝酒吧,自在啊,快活吧,忘了寵辱,忘了功名,人生的自由和快樂是如此稀少而珍貴。
我想,是也許是這首詩留下來的原因—— 無論是哪個時代,無論是哪個階層,每個人都追求快樂與自由。
這個追求,遠遠超過功名利祿,兒女情長,國讎家恨,開疆拓土。
那是心裡不知何時才迸發的珍貴的衝動,在某一個恰當的時刻,湧現出一個人所有的才華和魅力,人也就被這一刻所定義。
在故事的結尾,李白的好友高適和他的書童對詩,感嘆, 「詩在,長安就在」,這句也是電影的slogan,但,長安那些建築和街道勝過文字嗎?
未必。
長安三萬里,而長安今在何處?
安史之亂八年,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災難,足以把任何盛世變成廢墟,那座偉大的長安城,也僅僅留存在隻言片語中,留存在出土的片瓦殘磚里。
歷史上哪個偉業不是如此?
那奧茲曼迪斯的偉大功績只留下刻著萬王之王的殘破雕像留在沙漠中,雅典古城的雅典娜神廟只留下一根短短的柱子...... 什麼留下來了?是神話,是詩篇,是那抑揚頓挫,口口相傳。
大唐早就結束了,那盛世的夢也無人再做,而《將進酒》永遠地留了下來,作為中文的最高光時刻,傳誦千年,它活得比每個人都久、甚至會比中文活得更久。
將進酒,杯莫停。
星標我們,不錯過好內容
GeekW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