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戊戌政變後,慈禧太后對西方反對她廢黜光緒十分不滿。
1900年1月,慈禧不顧西方外交人員的抗議,發布維護義和團的詔令。直隸總督裕祿於是由本來剿滅義和團,轉變成扶助義和團。除了向團民發放餉銀外,裕祿還邀請義和團的首領大師兄到天津開壇聚眾。於是山東的拳民湧入直隸。燒教堂、殺洋人、併到處毀壞鐵路及電線桿。
1900年5月28日,駐京英國全權公使有感使館區危險,要求停泊在天津大沽附近的17艘外國戰船增援。337名外國水手及陸戰隊員在1900年5月31日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京。
1900年6月10日,在清政府默許下,義和團拳民大舉入京,最多時北京的拳民超過十萬。北京外國使館對外通訊斷絕。
八國聯軍的罪行(內城角樓在燃燒)
八國聯軍的罪行(東交民巷、肅親王府一帶)
八國聯軍的罪行(前門大柵欄一帶)
「廊坊大捷」。1900年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 ,被開腹剖心。駐天津二千聯軍乘火車進京增援使館,被義和團和清軍阻擋於天津城外的楊村、廊坊一帶,聯軍第一次解困困失敗。該戰事是義和團一次抗擊外敵的重大勝利。
1900年6月13日,當天燒毀北京11所教堂。有3200名天主教徒逃入天主教北堂,2000多名基督教徒逃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
1900年6月17日,聯軍攻占大沽口炮台。慈禧收到此消息的同時,得到虛假情報,以為外國的要求她還政於光緒。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轉為支持義和團及向洋人開戰。命剛毅、載漪、載勛、載濂、載瀾統領義和團,載勛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
歷史罪人、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
法國侵略軍經過盧溝橋
罪惡滔天的沙皇俄國侵略軍
八國聯軍中的中國僱傭軍
1900年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清政府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遭清兵伏擊打死。槍殺克林德成為列強發動戰爭的藉口。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同時清廷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
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使館區內被圍人數約3千人,其中有2千尋求保護的華人,623名外國平民婦女和兒童。另有士兵409人,有3挺機槍及四門小口徑火炮。各國在準備以武力解救使館的同時,要求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英國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
1900年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yī]、載勛、載濂、載瀅四兄弟率義和團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殺光緒,被慈禧阻止。
法國侵略軍翻越皇城城牆
澳大利亞侵略軍紫禁城午門前宿營
侵略軍占領北海
義和團事件最終演變為國際軍事衝突,約有4萬5千名來自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包括英軍訓練的中國人組成的中國兵團)、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國的八國聯軍以及剿滅拳亂的清廷軍隊與義和團拳民對戰。
德皇威廉二世1900年7月2日發布的命令,叫囂:「你們知道,你們面對一個狡猾的、勇敢的、武備良好的和殘忍的敵人。假如你們遇到他,記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戰俘。你們要勇敢地作戰,讓中國人在一千年後還不敢窺視德國人。」
1900年7月14日,聯軍占領了天津。
1900年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許景澄及袁昶[chǎng]被清廷處死。
1900年8月4日,三萬多聯軍向北京進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
1900年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經兩天的激戰,到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
1900年8月16日晚,八國聯軍已基本占領北京全城。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後立即倉皇離開,逃到西安。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紫禁城在美國的歷史記載里,稱這次軍事解除公使館危機行動為中國解救遠征,中國則稱之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戰爭中,沙皇俄國更彰顯出狼子野心,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還派出20萬大軍南北兩路侵占了整個中國東北。
義和團成員被砍頭來滿足八國聯軍的要求
腐敗的清政府派官員跪地求和,給侵略軍送錦旗
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於8月7日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全權大臣,李鴻章為協辦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求和。
1901年1月15日,奕劻、李鴻章在《議和大綱》十二條上正式簽字畫押。2月21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強要求處死的十二人名單,即載漪、載瀾、載勛、英年、趙舒翹、毓賢、啟秀、徐承煜、徐桐、剛毅、李秉衡、董福祥。到4月,列強要求嚴懲的地方官員142人。
1901年9月7日,《辛丑條約》簽定。清政府賠銀4億5千萬兩,北京使館區及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外國駐軍。
戰後的侵略軍遊玩長城
侵略軍要讓腐敗的大清國巨人四分五裂(1900年法國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