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僅次於小麥和水稻,玉米的應用十分廣泛,除食用和多用於配置優質畜牧飼料,還是輕工業,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之一,故玉米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但是由於氣候的變遷、栽培制度的變革和種類的更換,玉米病害的發生是制約玉米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防止玉米病害已成為保證玉米當前可持續增產的關鍵環節,下面由小編來介紹一下玉米病害的種類:
一、非侵染性病害;
玉米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充足的養分和水分供應、適宜溫度和光照等因素缺一不可,只有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發揮它的優良性狀,當玉米遇到不良氣候和土壤條件或有害物質侵染時,植株的新陳代謝功能將受到干擾,生理功能就會受到破壞,在外部形態上必然表現出一些症狀,由於不適宜的非生物因素直接引起的病害被稱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玉米非侵染性病害的種類有很多,包括由於各種營養元素匱乏引起的缺素症,化學農藥使用不當引起的藥害,施藥不當引起的肥害,極端氣候或空氣污染等引起的病害等,因此,該病害發生分布特點一般是成片,不會互相傳染,在病組織上不產生子實體,這些病害的症狀與某些侵染性病害非常相似,很難區別,其病株主要表現為畸形,變色,枯黃,其中以缺素引起的變色和畸形發生最為普遍。
二、侵染性病害;
玉米侵染性病害是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引起的病害,這些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細菌、病毒、支原體、線蟲等生物,該病害發生都能夠互相傳染,據相關報道,全世界玉米病害有130餘種,在我國發生的病害有30餘種,這種病害發生較為普遍,引起的危害較為嚴重,主要病害有灰斑病、矮花葉病、粗縮病、紋枯病、穗腐病、霜霉病、絲黑穗病、黑粉病,大斑病,小斑病等。
另外,以上這兩種病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這些病害不僅使植株本身產生非侵染性病害,而且也可以為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提供侵入途徑,不良的環境因素可降低作物自身的抵抗能力,促進病原菌的侵染或是已經潛伏在其體內的病原菌大量繁殖和擴展,因此,非侵染性病害常會誘發侵染性病害發生,同樣侵染性病害發生後,植株長勢衰弱,必定會減弱作物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從而誘發非侵染性病害發生。
病蟲害與侵染性病害之間也有一定的關係,如農田發生蚜蟲危害,導致玉米病毒病生和蔓延,年發生玉米螟危害,可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危害等,因此,根據當地的環境條件,選用適應能力強,抗病性強優良玉米品種是玉米豐產的基礎,病害防治要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科學的管理才能夠保證作物豐產。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探討!